【原书卷十二·六五】
己卯冬,余在扬州,见门生刘伊有《游平山诗册》;作者十余人,俱押“卮”韵。余独赏如皋顾秀才駉“清响忽传楼外笛,严寒争避手中卮”之句。后官湖北归,卜筑于如皋百步。余过其居,主人感二十年前知己,欣然款接,宴饮水窗,出新诗相示。《西湖》云:“白沙堤外荡舟行,烟雨空潆画不成。忽见斜阳照西岭,半峰阴间半峰晴。”“花坞斜连花港遥,夹堤水色淡轻绡。外湖艇子里湖去,穿过湖西十二桥。”《虎丘》云:“片石尚留金虎迹,千花都是玉人魂。”
己卯,指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卮,音zhī。主要指古代盛酒的器皿,例:持卮。卮有一特点,不灌酒就空仰着,灌满酒就倾斜,故没有一成不变的常态。因此,有“卮言”一词,表示说话没有主见或定见,后常用为对自己著作的谦辞,如《诸子卮言》。
顾駉(jiōng),生卒年不详,字牧园,号木原,又号沙苑,江苏如皋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举,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进士,授广西平南县,以忧归。补湖北麻城令,升汉口镇司马。历署郧阳、安陆太守。善听断,遇疑狱立剖决,数年积案一空。操守廉洁,门绝苞苴。暇则集名流分韵赋诗,语多奇警。工书法,得其墨迹者皆宝藏之。
卜筑,音bǔ zhù。释义:指择地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梁书》卷五十一《处士列传·刘吁》:“(刘訏)曾与族兄刘歊听讲于钟山诸寺,因共卜筑宋熙寺东涧,有终焉之志。”
百步,应为“白蒲”的音讹。如皋市有白蒲镇。白蒲,旧名蒲涛,又名蒲塘,因四周小溪沼泽多且多长蒲草,蒲草晒干为白色,“白蒲”由此得名。白蒲是我国千年古镇之一,据《如皋县志》载: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置山阳郡,属南兖州领县五(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蒲涛县居其一,在晋、宋、齐、梁、陈五朝均为县邑所在,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白蒲镇在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现象,从后周显德五年(958)开始,白蒲镇南半部划归通州管辖,北半部仍属如皋管辖,此后历经宋、辽、金、元、明、清和民国,这种一镇两治的局面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1949年白蒲解放,才统一划归如皋管辖。
虎丘,苏州名胜。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景区内有“古真娘墓”。真娘,传唐时苏州名妓。虽为青楼女子却守身如玉,只陪客人歌舞书画。为保贞洁,上吊自尽。被誉为“香魂”。
【闲言碎语】
因为独赏顾駉秀才“清响忽传楼外笛,严寒争避手中卮”之句,袁枚与顾駉成为了朋友。二十多年后,他们又欢聚一堂,再论诗文。
顾駉,是清代南通州“文园六子”之一。祖籍如皋白蒲。白蒲在《诗话》原文里被讹记为“百步”,这与如皋的方言有关,两者发音基本相同。顾駉出生于书香门第,顾家是白蒲历史上沈、顾、姜、郑、吴、姚、刘、李“八大望族”之一。目前,在白蒲镇的秀才巷内还保存着基本完好的顾家住宅,其建筑格局、规制可以说是明清时期当地民居建筑的代表。这是一座具有花园风格的庭院建筑,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砖木结构,硬山封顶,座西朝东为大门堂,进入门堂后是影墙,南边为二门堂,进内为敞厅,走廊为圆木形蓬顶,构件雕刻精细。有前后两个小院,里面均布有花坛,栽有各种花草。这里既是顾家住宅,也是顾氏书院所在地。顾家自明代起教书为家。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顾家在此创办顾氏蒲涛学塾,前后延续200余年。仅明、清两代从该院就走出进士3人、举人7人、贡生4人。一个镇上的私塾,在科举时代取得如此成绩,堪称杰出。
诗话里记载的袁枚到访顾家,受到热情款待,并与之谈诗论赋之事,在清代白蒲人姚鹏春所修《白蒲镇志》中也有记载:“(袁枚)乾隆中来游蒲上,寓顾沙苑司马北园,一时追陪者甚众。自以能别淄渑夸于顾,顾曰:‘今作馔,使公携来之庖与寒家庖各献其技,试尝之,如果能辨,信易牙复生矣。’袁许可,以食帐陈其前,注某某味袁庖,某某味顾庖。席终呼庖丁问之,则悉不中。袁大笑曰:‘处士盗虚声,窃恐不止于嗜味也。’” 这一段记载的是“袁枚辨味”的小故事。有一天闲聊,袁枚说:“我能辨别淄河与渑河(按:渑,音shéng,古水名,在今山东省临淄一带)的水味之不同。你们信不信?”顾笑着回应:“这样吧,我今天办一桌酒席,让你带来的厨师和我家里的厨师同时献技。恭请你辨尝佳肴的滋味。如果你能辨别清楚哪道菜肴由何人掌勺,你就是易牙再生,你说能辨淄渑两河之水味,我就笃信无疑。”袁枚说:“行!”开席之后,袁枚品尝一样,就在菜单上注明是谁家厨师所作。宴席结束,把两家厨师叫来核对,没有一样菜辨别正确的。袁枚大笑着自嘲说:“名人高士盗得虚名,恐怕不仅仅在于嗜好美味有美食家的声誉啊。”袁枚是真名士,也是真美食家,但是,过头的话也是不可乱说的。说了,就要出乖露丑,闹出笑话,只得自我解嘲。
不过,“莫辨淄渑”,恰是好事。我们还要恭喜当时的袁枚,说明他身体不错。《列子·仲尼》载:“目将眇者,先睹秋毫;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口将爽者,先辨淄渑;鼻将窒者,先觉焦朽;体将僵者,先亟犇佚;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故物不至者则不反。”所谓“口将爽者,先辨淄渑”,这个“爽”不是爽快,是说这个舌头不能分辨味道了,是伤败、败坏,比如《老子》之言“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就是此意。但是在你的舌头失去味觉功能之前,舌头的感觉又特别灵敏,连淄渑两条河水的不同味道,都能分辨得出来。袁枚没有辨出淄渑,说明其身体正常。倘若辨别出来了,就有麻烦。物极必反,“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一点,古人早就明言,我们谨当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