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买过保险的人应该都知道,买保险的意思是定期交付一定的金额给保险公司,成为保险公司的被保险人。当被保险人受到一些伤害的时候,保险公司会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赔偿。
购买保险是我们的权利,赔偿被保险人是保险公司的义务,这是具备法律效益的合同规定。其实,正在读大学的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
当我们参加完高考之后,填报志愿就会收到各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这个录取通知书就相当于保险单。我们有选择进入某个大学读书的权利,也有拒绝的权利。当我们选择好一所大学并就读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交学费,交完四年学费之后。
遇到了找工作的困难,毕业证和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就成了学校赔偿给我们的保险金。可能有人会说,买保险才是买的心安,担心出事才买,而大学是不必担心的。
那这个观念就错了, 读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换而言之也有人是因为害怕学历低而找不到工作,这同样也是担心。
只不过买保险的人并不指望通过赔偿保险金而发财,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却希望通过读大学来发财。
2
保险发不了,大学也同样发不了。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大众教育下的产物,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大学生是萝卜白菜的价格了。
所以我们现在无需将大学看的太过神圣,不要将它看做是成功的充分条件。读大学就像买保险,它保的是我们的安全,保的是我们的不失败,而不是成功。
现在的大学不再是90年代的高等学府,大学生也已经不再是高尚人士的代名词,大学成为了基础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更不是通往成功的教育。二八定律告诉我们,这个社会真正能成功的是二,而不是八。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7 80年代,真正能考上大学的能有多少。我们再来看看最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727万,2015年749万,2016年758万,一年比一年高。而且这个数据只是每一年的,我们再想想每年不是应届毕业生的,有多少人找不到工作,跳槽,辞职等等,那就可想而知现在的大学生找到好工作的概率是多么低了,那也就很清楚读大学到底是保安全还是保发财了。
保安全可以保全部,但保发财只能保几个。
我曾经看到过国外的一篇报道,报道中写出了国外大学生自己对自己所在大学的定义:“大学只是一个增加自身劳动能力的场所。”这是国外大学生对大学的看法。但对于我们中国大学生而言,寒窗苦读12载就是为了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考上大学就能摆脱贫穷,这是曾经所有农村大学生的梦想,但现在看来却只能成为找工作的敲门砖。
这种心里上的落差对于我们来说是巨大的,但是现在这个观念依旧存在。其实并不是我们不接受大学早已不是脱贫的神话,只是我们除了通过读大学来改变自己之外,也别无选择。但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压力,才会使现在的大学生处于无止境的迷茫和困惑当中。
3
但是如果我们将读大学看成买保险,那我们大学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了。买保险是希望得到赔偿金,但又不希望自己受到伤害,想得到又害怕得到。而读大学就是希望它来,希望钱来。其实大学早就以另外一种形式将赔偿金发给了我们,那就是大学里我们所经历的事,学习的知识,增长的能力,只不过这种赔偿金不是以现金的方式发给我,用的是“支票”。
我们需要通过这张“支票”去某家公司兑换现金,而支票金额的多少,自然也取决于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知识的多少。
保险需要发生事故才会赔偿,那么我们经历找工作的过程就成为了我们大学生发生的事故。而大学赔给我们的就是我们所找到的工作,拿到的工资。只不过如果我们想要拿到更多的赔偿,也有许多方法。我们可以在大学里锻炼更加过硬的能力,甚至是可以选择创业,当然创业这种难度会更大,也就是遇到的事故会更严重。
只不过当我们在遇到如此严重事故的时候,也会遇到更加合适的人,比如投资者,他们会赔偿给我们更多的金钱回报。
这样看来,买保险和读大学其实基本上是相似的。买完保险之后我们心里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但相反读完大学之后我们却有莫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都来源于我们自己。
我并不是说大学不重要,而是这种重要不能成为我们心里上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我们惯性的认为读了大学就能挣钱,就能发财,但最终却不能实现的压力。
我们不能单方面的去想赔偿金有多少,更应该想想发生的事故,以及怎么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赔偿金。想要获得更多的赔偿金,那就完全取决于大学的时候是否认真的思考和努力学习,有没有对自己的专业课进行攻读,是否在大学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能否提前的去体验毕业之后的生活,这些都是判断自己能否拿到更多赔偿金,能否挣到更多钱的标准。
4
读大学就像买保险,买的只是心安, 买不了发财,但也不要将压力也买来。跟随自己的脚步,一步步的过好大学生活,不颓废,不安逸,不迷茫。毕业之后,终将会得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赔偿金。
文/断腿奔跑的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