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是平常,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我们每个人都有喝水被烫到的经历。滚烫的水一入口,舌头上的每一个细胞都立马欢呼起来,蒸腾着,带来一阵稍纵即逝的快感之后,灼热的疼痛感紧接着跟上覆盖。吃到“鲜”味十足的食物时,被开水烫到的那种蒸腾感会在舌头上久久停留,让我们的味觉欲罢不能。
我们都知道“鲜”其实不仅是指一种味觉,还有“新鲜”的意思,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刻意的追求“鲜”味,而忽略“新鲜”和“鲜”味的关系呢?
先来看下我们平日里要用到的增鲜调味品:
“味精”、“鸡精”、“鲜味王”、“蒸鱼豉油”、“酱油”、“蚝油”、“浓汤宝”“黄豆酱”、“烧卤汁”、“五香粉”等。
每每在超市货架前,先不提以上各种商品类别中还有被细分的商品了,这些,就够我们眼花的了。我们所选择的,往往是广告中告诉我们使用它之后味道会更鲜的,或是我们自己认为最健康的,如果说味精不健康,我们就选择鸡精,如果说鸡精不健康,我们就选择蚝油或是其它,至于商品的成份表,很少有人仔细看过。
如果我们仔细看下,就会发现,这些品目繁多的调味品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无非这么几种成份:“谷氨酸钠”、“核苷酸”、“氨基酸”、“肌苷酸”等,它们有时单独存在一种调料中,有时同时存在一种调料中。也就是说,不论你选择哪一种商品,它们都是换汤不换药。
一道菜好吃不好吃,一个人的厨艺水平如何,我们都喜欢用一个“鲜”字来做评判。
我们在称赞家人厨艺时,会说:“真鲜!和在外面吃的一个味。可以去外面开餐厅了!”在我的印象中,这好像是一句最高的赞赏了。
咱们外出就餐时,也会先在脑海中细细的搜索一遍,找到印象中味道最“鲜”的那一家餐厅 。
从在家吃饭到向餐厅看齐,再从选择餐厅到以“鲜”味为主,它一直都在诱惑着我们。
尽管我们都知道,食物除了“鲜”味,还有“酸甜苦辣咸”这五味基础味,其中“咸”是基础味中的入门味,“咸”味掌握好了,菜不会难吃。“酸甜苦辣”是基础味中的增色味,可组合,也可单独。哪怕做饭的人把这五味都做出来了,我们也不会用这种五味来打分,还是会以“鲜”味来打分。如果没有“鲜”味,只有“酸甜苦辣咸”这五味,我们在享用食物时就好像是处在一种睡眠被唤醒又没有完全清醒,总是提不起神的状态。
为什么我们自己在家做饭就很难做出像餐厅那么浓的“鲜”味呢?
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在家做饭,一般只会选择以上增鲜调味品中的其中一种,最多两种,而在外面餐厅会用到的增鲜调味品,是有重叠使用多种,堆积的量大到足够刺激舌头一次接一次的欢呼,蒸腾产生快感。
我们这么使用增鲜调味品,古人怎么想?在没有增鲜调味品的古时候,他们就吃不到有“鲜”味的食物了吗?
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有这么一首诗: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这首诗中的“采掇归来便堪煮”是说,新鲜的普通的蔬菜,什么也不加,都是极美味的。
著名画家郑板桥也留有这么一句: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新鲜的笋子和鲥鱼一起煮了,也是令人留流不已的美味呀!
可见,在那个没有增鲜调味品的时代,古人们追求的“鲜”味是来源于“新鲜”,那和我们在追求增鲜调味品带来的“鲜”味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在我国痛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痛风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
痛风常伴腹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表现。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而引起的一组疾病。引起痛风的嘌呤就是核苷酸代谢的最终产物,而我们上述提到的“核苷酸”、“氨基酸”、“肌苷酸”这些都是各种增鲜剂中必不可少的成份。
至于谷氨酸钠在摄入过多后,消化过程中分解出的谷氨酸,会在脑组织中经酶催化,可转变成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当味精这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就会使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
同样是追求“鲜”味,古人可不会因此而出现什么后遗症。
在知道这些成份对我们的健康有这么大的影响后,我们是不是就该拒绝使用这些增鲜调味品呢?
影响到我们健康的,其实不是拒绝使用它们,而是我们过于追求“鲜”味,超量的使用它们。所以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油炸、爆炒食物应该使用含有“核苷酸”、“肌苷酸”的增鲜调味品。
油的温度过高,使用不耐高温的增鲜调味品起不到增鲜的作用,这样我们会误以为放少了量,又使劲的加量。
炖煮、清蒸的食物可以放任意成份的增鲜调味品,在食物半成熟的时候放入,可以使鲜味发挥的更给力。
小炒的食物应该使用含有“谷氨酸钠”、“氨基酸”的增鲜调味品,在快起锅时放入即可。
我们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减少增鲜调味品用量,同时,也不要忽略了“鲜”味也和“新鲜”有关哦,双管齐下,才能“鲜”的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