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家长,这一周,我读了三本书。
我是如何规划时间来阅读的呢?每天六点起床,会有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听课同时进行,一个小的记录,写作时间)每天晚上会有一个小时~2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晚上11点前入睡)。这是两个固定的读书时间,其他坐地铁的时候,等人的时候,也都会看随身带的书。
这三本书的作者分别是:奥地利的阿德勒,日本的中室牧子,中国的卢晗,倪震。
大家都知道国内这里面比较火热的学习“正面管教”,这个系统背后的理论依据来自于阿德勒心理学,如果我们痴迷于“正面管教”,我个人建议先读读阿德勒心理学的书。
这一本《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和他人合作的意识及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目的。其他诸如怎样帮助孩子积累书本知识以提前他们的智力这一类的问题则是儿童教育的枝节和皮毛。在这本书中,阿德勒还讨论了人的天性,遗传的作用等问题,既独到又深刻。
第二本书《学力经济学》的作者是一位经济学者,他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大规模数据对教育进行分析,提出来五大问题进行数据化论证~1.别人成功经验能复制到自己孩子身上吗?2.用物质奖励来鼓励,诱导孩子学习不可行吗?3.学习真的那么重要吗?4.小班教学有效果吗?5.何谓良师?
第三本书《融合行~体验不同社会的融合教育实践》的两位作者分别是教育学硕士,在中美两国有近十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作者倪震是残障权利和文化研究者,他们对于融合教育以及基于残障的隔离式教育有深刻体会和观察。他们在书中探讨了世界各地八个不同的融合教育案例。让读者读到中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英国,美国的案例主人公所经历的融合教育。书中详细讲了各种课堂实践,学校融合教育的架构自己相关的教育制度框架。也让我们看到融合教育再当地得以接纳的历史和争取的过程,同时也讲述了实施融合教育过程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读完这三本书,很清晰的认识到我们家长在教育的路上,不断的学习,让自己每天都有精进,我们更懂孩子,更了解孩子,同时也就对成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更加了解。同时对于家长,对于从事一线教育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课外补习班的教育工作者,还有在学校从事教育学院工作者,和教育系统的教育领导们有一些期待,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进步一点点,就会推进整个民族教育前进的一大步。
三本书都是围绕着孩子,家长,教育工作者,教育环境来展开的。
儿童的心理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我们必须了解一个孩子的全部生活史,才可以弄清楚他做的单一一件事情,这个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蔽的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孩子的某些古怪的特征,环境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影响,环境力量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感,脆弱感和彷徨感,而这些感觉反过来会刺激,影响了孩子的整个精神心理。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孩子所取得的肉眼可见的成功,而不是强调他是否能受到全面彻底的教育培养。我们期待孩子成为雄心勃勃的人,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孩子成为勇敢,坚忍,自信的人,让孩子认识到,面对失败不能气馁,要把遭遇的失败当做一个新的问题来解决。那么如果家长或者老师能够及时判断出孩子是否已经作出最大的努力,并且他的努力不会再有进一步的效果,那么使孩子更容易取得进步。
学力经济学中,提出来仅仅因某地有某人成功培养了优秀的的子女,就认为使用同样的教育方式可以确保自己的子女成功,这是毫无根据的。怎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成功的孩子呢?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升学力,这类媒体报道真的正确吗?用物质奖励来鼓励,诱导孩子学习可行吗?什么叫做时间贴现率?什么叫做双曲贴现?人们在将来与近期相比较时,会优先选择眼前的利益与满足感,这在经济学上叫“时间贴现率高”近期的时间贴现率高于遥远的将来的时间贴现率,这在经济学上叫“双曲贴现”。
由此可见,若是设置一些眼前就可以得到的奖励,那么现在学习的好处和所能获得的满足感就会急剧上升,孩子自然就会把学习放在优先位置。因此,给孩子一些立马就能得到的奖励,就是反过来利用了眼前利益的特性,促使孩子尽快学习而不要拖延的一种策略。
对于这一新的观点,打破了,教育评论家,育儿专家异口同声称:不能用物质奖励来诱导孩子,以鼓励为主的培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这一观念会给我们家长怎样的思考呢?
什么是融合教育?什么是全纳教育?全纳教育强调所有学生,无论残障与否,在主流学校中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教育环境和教师需要具备自我反省和调整的能力,以适应特殊需求的学生。那什么是融合?什么是融合教育?有没有标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让我再次坚信,一个称职的家长,能够尊重每一个孩子,看到并支持每一个孩子的需要。
尊重孩子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这些并非是一个个口号,孩子的主动权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
所有的孩子我们都要全力帮助,教育,要给他们勇气和信念,以激发他们的思想和潜力。我们教育孩子,不要把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困难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孩子的单个行为表现,一道脱离了这个孩子的整体人格,就变得毫无意义。
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在儿童教育领域不断出现,我们家长该如何学习,思考和实践呢?如何才能够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有更深的理解,由此才能够掌握更加足够的能力去帮助孩子们呢?
我们在持续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