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王淦昌,4岁丧父,10岁丧母,大哥看不得他小小年纪什么都自己扛,便想找个人来照顾他。于是在王淦昌13岁时便让他和王淦昌父亲朋友的女儿吴月琴结婚,虽然吴月琴是小学文化,还比王淦昌大3岁,但王淦昌对她很是爱护有加。[图片上传失败...(image-69014b-1737528390647)]
1911年,4岁的王淦昌就没了父亲,只能靠母亲独自撑起家庭,然而,在王淦昌10岁那年,母亲也被无情地压垮,永远地离开了他。
从此,王淦昌成了孤儿,无奈之下,他和大哥只能跟着外婆长大,虽然跟着外婆的日子很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大哥心疼他,不愿看到他小小年纪就承受如此多的苦难,想找个人来照顾他。
1920年,在王淦昌13岁时,大哥安排他和父亲朋友的女儿吴月琴见面,吴月琴比王淦昌大3岁,虽然只接受过小学教育,识字不多,但勤奋还任劳任怨,是个好女人。
于是,13岁的王淦昌与16岁的吴月琴结婚,婚后的吴月琴在生活中对王淦昌很是体贴关怀,在学习上也很支持他。
王淦昌放学回家,总会迫不及待地和吴月琴分享学校里的点点滴滴,比如老师讲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科学故事,或者他和同学做了一个奇妙的小实验。
吴月琴总是面带微笑,静静地听着,当王淦昌在书桌前刻苦学习时,吴月琴会默默地为他端来一杯热茶,然后坐在一旁,静静地做着针线活。
随着年龄增长,王淦昌对科学的热爱愈发浓烈,常常沉浸在书本和实验中,有时甚至忘记了时间,吴月琴从不抱怨,她深知丈夫心中有着远大的理想。
吴月琴将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让王淦昌能毫无后顾之忧地专心学习。1925年,王淦昌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毕业后,王淦昌留校任助教,并在这期间完成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这是中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图片上传失败...(image-620c4b-1737528390646)]
王淦昌知道吴月琴的辛苦,是妻子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才让他能够安心地追求学业和科研,所以他也很体谅妻子,有什么都会跟妻子分享。
为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研究生去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当他把这件事告诉吴月琴时,她表示支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于是,23岁的王淦昌前往德国留学,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迈特纳可是和居里夫人一样厉害的女科学家,而王淦昌很珍惜这个机会,在学习上很拼命,经常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
这样努力的他,先是发表《关于rae连续β射线谱的上限》的论文,还在同一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导师很是欣赏他的才华,她觉得王淦昌这样优秀,诺贝尔物理奖就是他的囊中之物。
然而,王淦昌却选择了回国,他的导师挽留他:“科学没有国界,你可以继续留在德国,你的国家太落后了,不适合你做研究!”
听到这话,他坚定地回答道:“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去拯救她!”就这样,王淦昌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物理学家。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96e5d-1737528390647)]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实验室设备简陋得可怜,研究资源极度匮乏,连基本的实验器材都难以凑齐,研究环境也十分恶劣,时常面临战火的威胁。
但王淦昌凭借着对科学的执着信念,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利用有限的资源,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计算,成功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他的发现让世界对中国的科学研究刮目相看。
1956年,王淦昌接到了一项极为重要且机密的任务——参与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工业部部长刘杰严肃地告知王淦昌:
“我们也要搞原子弹,这是国家机密,参与的人都要隐姓埋名,所有海外关系都要掐断。”
王淦昌深知此事意义重大,作为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他更是西方势力紧盯的目标,为确保任务顺利进行与自身安全,他告别妻子吴月琴,把名字改成王京,服从安排,奔赴罗布泊那艰苦的大荒原,研究核武器。
这一走就是17年,罗布泊的自然环境很恶劣,王淦昌他们的生活条件很是艰苦,食物和水源十分匮乏,常常只能吃简单的干粮,喝有限的水,但王淦昌和他的团队没有丝毫退缩。
他们日夜奋战,在那狭小的实验室里,反复进行着各种危险而复杂的实验。王淦昌对原子弹的爆轰物理实验方案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改进建议,每一个数据他都亲自核算,每一个实验步骤他都仔细推敲。
他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图片上传失败...(image-5dd463-1737528390646)]
那一刻,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整个罗布泊都被照亮,王淦昌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知道,自己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终于在核武器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在王淦昌隐姓埋名的日子里,吴月琴独自在家照顾家庭,她心中虽然对王淦昌的工作和行为感到疑惑和担忧,但她依然选择相信他,再苦再难也要替他守好家里。
[图片上传失败...(image-63121e-1737528390646)]
有一次,孩子生病发烧,吴月琴心急如焚,她独自一人背着孩子去医院,在医院里忙前忙后,守了孩子一夜,最后累得走不动路,但她不敢倒下,孩子需要她,家里需要她。
1964年,王淦昌终于完成任务回到家中,看到妻子的付出,他很感激,但也很愧疚,他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得到组织的同意后,他向吴月琴解释了自己消失时所做的事。
吴月琴这才明白丈夫这么多年的辛苦和付出,她既自豪又羞愧,原来丈夫一直在为国家的伟大事业默默奉献,在丈夫顶着那么大的压力时,自己还抱怨他,实在是不该。
王淦昌曾说:“我这一辈子最满意的,一是核聚变,二就是我的妻子和孩子。”他一直觉得,他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有妻子的一份功劳,是妻子让他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与吴月琴70多年的共同生活中,他始终忠于国家,忠于家庭,和妻子互敬互爱,互谅互让。
[图片上传失败...(image-4f1bc5-1737528390646)]
王淦昌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爱国者,他为了国家的利益,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他是众多无名英雄的缩影,为了国家的事业,默默付****出,牺牲小我,成就国家的大我。****
****短短几十年里,我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离不开像王淦昌这样“国之脊梁”的辛勤付出。**
王淦昌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为了国家的事业,默默无闻,不求名不求利,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
这种舍身忘我的深明大义,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缅怀。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是他们用生命和毕生所学,才换来了如今的盛世,向他们致敬!
[图片上传失败...(image-44a961-173752839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