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诺贝尔奖的李政道问王淦昌:你这辈子最满意的是什么?王淦昌回答三个字,让他肃然起敬

王淦昌和李政道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李政道早年受教于王淦昌,在王淦昌的悉心指导下,李政道在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图片上传失败...(image-fc4a42-1735999318519)]

王淦昌很欣赏李政道的才华,在一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王淦昌也会带着李政道一起参与,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私下里,他们也常常在学术研讨会上交流思想,探讨物理学前沿问题,李政道在王淦昌的影响下,在微观粒子物理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片上传失败...(image-48ecae-1735999318519)]

他们师生之间的这种学术传承与交流,为推动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一次,李政道忍不住问老师王淦昌:“老师,你觉得你这辈子最满意的是什么?”

王淦昌回答道:“核聚变!我这辈子最满意的,就是我的研究成果核聚变!”听到“核聚变”这三个字,李政道肃然起敬,这三个字的含金量太高了。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县枫塘湾,4岁丧父,13岁丧母,他只能跟着外婆长大,虽然生活很苦,要为了一日三餐放羊,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读书。

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还在吴有训教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这是中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图片上传失败...(image-92ace1-1735999318519)]

为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23岁的王淦昌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王淦昌在学习上很拼命,经常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这样努力的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先是发表《关于rae连续β射线谱的上限》的论文;

接着在同年12月完成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期间还去会见了卢瑟福,查德威克,埃利斯等物理大师。这样优秀的王淦昌如果继续跟着导师,诺贝尔奖或许是他的,但他却选择了回国。

1934年,27岁的王淦昌毅然选择回国,当别人说他的国家落后,不适合他做科学研究时,他坚定地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正需要我回去!”

就这样,王淦昌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他先后在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物理学家,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64cfe-1735999318518)]

1929年,国际物理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中微子存在假说,但这个假说一直没有被验证,王淦昌在了解了这个假说之后,提出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

然而,当时的他却在国内跟着大家逃亡,到处都是战火,实验条件极为有限,设备简陋,资金短缺,想要进行这样复杂的实验可谓困难重重,即使有实验方案,也奈何没有办法亲自验证。

[图片上传失败...(image-8522fa-1735999318518)]

但他觉得这个方案可行,于是便把方案写成论文发表,1942年1月,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刊登了王淦昌的这篇论文,这一方案刊登之后,在当时的物理学界引起轰动。

美国科学家阿伦看到王淦昌的方案之后,便按照他的论文和建议去做了这个中微子的实验,所以验证中微子的方法被称为“王-阿伦方法”。

1953年,美国科学家莱茵斯在一座核反应堆中,第一次捕捉到了中微子,凭借这个发现,他在1995年获得诺贝尔奖。

所以,在发现中微子的过程中,王淦昌的方案很重要,他为后来科学家成功验证中微子的存在,奠定了基础。

1941年,国内依然时局动乱,但王淦昌依然坚持科学研究,当时,科研物资极度匮乏,实验仪器大多是拼凑而成,研究环境也十分恶劣,时常受到战争的干扰。

[图片上传失败...(image-7c9e59-1735999318518)]

但他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反西格玛负超子,这一发现是他在核物理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程,也让国际物理学界对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能力刮目相看。

1950年,王杰部长找到王淦昌,邀请他前往环境恶劣的戈壁滩上,参与我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专注于核聚变相关研究,这一技术是原子弹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

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面临着技术封锁,设备落后,人才短缺等难题,可以说,这个技术几乎一片空白,所有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但这难不倒王淦昌,他带领团队成员,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做起,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和科研基地。

[图片上传失败...(image-db20e2-1735999318518)]

在研究核聚变反应的关键参数时,由于缺乏先进的计算设备,他们只能依靠手工计算,大量的数据计算工作,耗费了团队无数的时间和精力。

再加上实验所需的特殊材料和设备,国内无法生产,需要通过各种艰难的途径去获取或自行研制。

为此,王淦昌四处奔波,在一次次的实验失败和挫折面前,王淦昌带领团队不断调整实验方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核聚变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图片上传失败...(image-11f947-1735999318518)]

王淦昌作为其中的功臣,他看着原子弹爆炸的那一瞬间,激动得热泪盈眶,没人知道,这朵蘑菇云的背后,他们这些人付出了多少努力。

接着,王淦昌又马不停蹄地去参与氢弹的研究,氢弹的原理比原子弹更为复杂,需要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实现核聚变反应。

王淦昌对于热核聚变等相关物理过程的研究,帮助科研团队解决了许多原理性的难题,为氢弹理论设计的突破,提供了重要思路和依据,也为氢弹的成功爆炸,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再次震惊了世界。

[图片上传失败...(image-3e7103-1735999318519)]

而这些成功瞬间的背后,是无数个像王淦昌一样,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科研事业,甘愿隐姓埋名长达十几年之久的先辈们。

王淦昌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爱国者,他为了国家的利益,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他是众多无名英雄的缩影,为了国家的事业,默默付****出,牺牲小我,成就国家的大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