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都有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和这个世界的眼光,这就是常说的“三观”。三观作为个人根深蒂固看法,很难改变,对于别人来说有对错,有合适不合适,但对于自己来说一定是有益的,是好的,证明很简单,如果不是如此,那就容易改变。
三观类似我们生活使用的拐杖,有他未必就好,没有他万万不能,无论怎样都是我们长久生活中形成的,支撑我们活下去的,这就是敝帚自珍。
这里说的三观,可以简化为通常说的想法,欲望,看法,观点,需要,动机,目的,目标,想象等等。还可以认为是认知模型的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等各种形式。
三观人人有,不要试图变,在没有更好生活拐杖前,不要自我否定,那会冲突严重,心理非常痛苦的。
三观作为我们核心想法,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不过人际互动中,一定会通过外在形式表达出来。
比如,看不惯的人,平时没有交集,隐藏不发,一旦交往,就会有意无意表现出来,这就是内在的爱恨情仇,表达为外在的言谈举止,表里互通。
我们会如何表达三观?方式有很多,可以认为有五种,但是习惯的表达方式大多都是一种,这就成为了某种表达模式。
这五种表达三观方式包括:幽默方式表达,言语方式表达,情绪方式表达,行为方式表达,生病方式表达。这些表达方式中,我们最熟悉的最常用的那种就是模式,某种反应模式,行为模式,生活模式,表达模式,心理模式。
我们要做的,是在不寻求改变三观基础上,发现自己表达三观的特有习惯模式,看看这个固定化方式到底属于哪一种,无论是言语表达,还是情绪表达,或者不当行为表达,先尊重和接受,不要改变,理由也很简单,这是我们习惯使用的拐杖,丢了就不会走路了。
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多使用一种表达三观方式,坚持既有表达模式前提下,并存并联上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只要一种就可,适合自己就行,不要贪大求洋。
比如,我们习惯擅长的是情绪化表达想法,那就考虑并存上言语表达方式,你要是说并存不当行为方式呢?也可以,看看效果如何好了,关键是并存新方式。
举个例子。教育孩子总是批评训斥为主,这就是好心办坏事,情绪化方式表达爱,试着换个方式,有话直说,说三遍为止,或者尝试幽默风趣调侃说,再或者直接动手动脚惩罚,留有分寸即可。
总之,我们要清楚自己三观是什么,觉察到惯性化的表达模式,然后不去试图改变他,而是增加上另一种表达方式,加强训练,看看会发生什么,目标就是做到表达三观时候做一种方式,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能够左右逢源有选择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