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画出这天地,又画下我和你
第一次听到他的歌,是《完美生活》。
初冬的原野,寒气夹杂着炊烟,在黄昏里隐隐浮动。原野上有乌鸦飞过,远处的灯火点点亮起,我站在电线杆下面,手机里随机播放着歌曲。“体会这原野,体会孤独,你是我,完美生活……”后来,我才知道,是“体会这狂野”。因为听错,便更融情于景,深深地记住了歌词,也记住了那个声音。
我当时就在想,这人的声音好特别,他一定很酷,他大约不太爱讲话吧,平时穿最多的,肯定是牛仔裤,我的偶像初印象。
夜已经很深了,桌上台灯发出惨白的光芒,微弱的照着黄色的桌面,书本和卷子摊在桌上,我只感觉到有气无力。我早已厌烦草木皆兵般说教的谆谆教诲。闭上眼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我真想一觉睡过去再也不要醒过来。
听到《蓝莲花》,是再次从睡梦中醒来的第二天中午。我坐在桌子前没精打采的吃饭,弟弟不小心点开爸爸的手机,音乐想起,不等我反应就已经开口唱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我听着歌渐渐地从麻木中苏醒过来,心里默默感叹:这是啥人,能写出这么美的词。我拿过爸爸的手机,点了单曲循环,听了一中午。
大学的第一个元旦,舍友全都出去玩,只有我一个人在宿舍。晚上宿舍莫名停电,我慌乱中抱着电脑上床,看某台直播晚会,电视的喧闹稍微驱散我心中的害怕。直播到中途,有个人拿着吉他出来,我看到字幕显示《旅行》,“谁画出这天地,又画下我和你,让我们就这样,相爱相聚”,我泪流满面。
真的是缘分,多年前我偶然听到的声音,那个让我一直无限好奇的声音,就这样出现在我眼前,早一时晚一时都不行。它仿佛能感知到我内心的感受,每一次的出现都唱出了我心里的声音,让我无限感慨,温暖不已。
我终于知道了他的名字,我去听他所有的歌曲,去看他所有的新闻,去一遍又一遍地看他的采访视频,相见恨晚。
我就是觉得他的歌和别人的不一样,听再多遍我也不会烦。心情好的时候听,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听,只要音乐响起,我就能平静下来,或者陷入回忆当中,或者放纵自己开始幻想。他歌里的那些绝望沧桑,我不能感同身受,而又觉得,唱歌的人是拥有一颗怎样的心灵,才会写出这样的歌曲。我好奇,我羡慕,我想去把那些歌里的感受都经历一遍,好让我也变成和他一样的人。
我感动的是他唱歌时温暖专注的眼神。他眼睛湿润,像有很多故事在里面流淌,那一刻,我特别想知道,他是站在舞台上呢还是站在哪里呢?曾有一段时间,他在我的心里面,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完美到无以复加。
我去追他的一场场音乐节,和所有喜欢他的人一样,挤到人潮的最前面,用我们坚持到最后的力气去呐喊,去歌唱,去热泪盈眶。
我也曾想过,不站在舞台上的他,和平常人无异。可能更多的是内向不善于沟通,可能敏感脆弱到让人抓狂,可能和大多数天才一样,自私而疏狂。可是没有关系,我依旧敬佩你,羡慕你的才华。
谢谢你,点灯的人
前天看到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我几乎是开心到从椅子上跳起来,我的开心,不是为鲍勃·迪伦,而是为我的偶像的偶像获奖感到兴奋,我想到,我的偶像听到这个消息将会是多么开心,所以我替他更开心。
喜欢会随着时间变淡,或者随着时间变得更浓。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喜欢永远属于后者。渐渐地,我的喜欢,就像一坛在深深的罐子里酝酿的老酒。
我与日俱增的喜欢着他,他几乎符合了我对人生最完美的期待——经历了足够多的故事,却依旧温暖;将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职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坚持做自己;足够坦诚,足够真实。
每次当我百无聊奈,无所适从的时候,我就会看他的演唱会视频,跟着他一起唱,然后再次被他感动,最后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有点梦想,并为此做一些努力。
我不会每天都去听他的歌,但只要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心里便是一股暖流。
我仍然去追力所能及的每一场音乐节,在台下大喊大叫;会熬夜等新歌发布第一时间听,看到不好的评论仍然有想骂回去的冲动,但我不会了。
我脑子里不再想着怎么做才能与他合照,得到他的签名。如果真的有一天相遇,我一定遏制自己内心澎湃汹涌的激动,平静的看着他远去。是的,就像他所说的那样。
我不喜欢别人说我追星,如果说以前有一点的话,那么现在,便是一点都没了。
他就像一个点灯人那样,让我看到自己想去追求的光亮。即便我现在依然一无所获地站在原地,即便我还没有义无反顾地走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也不能否定偶像带给我的那些精神影响。那影响让我知道原来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身上,有着他的影子,也让我知道我想用成长去得到的是怎样的人生状态。我太想知道站在他的位置上看到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模样,我也太希望自己和他一样,不管时间过去多少年,不管经历多少人间冷暖,能依旧在这薄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依旧是永远的少年。
或许我不会成为一个多么厉害的人,或许我挣扎反复仍旧是泯然众矣的命运,或许我一直在那光下面走,却离光依旧遥远。但是:
谢谢你,点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