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下午茶的时光里,原本困倦。我的注意力从颜值爆棚的茶饮、点心,和充满美学的氛围中转移吸引走的,是女主人的出场!
我们称呼她“丹姐”,今天的一切布置,茶点,下午茶,都是丹姐一首操办,当然,她本人也是本场活动的颜值担当,然而,这些都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意外的听到了她是讲述的一些些关于母亲的片段。
丹姐的母亲,是书香门第家族的大家闺秀。
“书香门第”这四个字的重量我是知道的,它传递的意思是,有文化传承,有家风传承,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中国贵族。所以立刻让我肃然起敬。开始静静地听她讲述妈妈对她的影响:
【又爱又“恨”的规矩】
丹姐还是个小女孩时,妈妈在异地工作,聚少离多。那个时候她对和妈妈在一起这件事非常真是“又爱又惧”,爱的是母爱,而惧的是妈妈和外婆家的规矩太多,让一个几岁的女孩觉得被束手束脚,吃饭有吃饭的规矩,走路有走路的规矩,就连坐着不动也是各种规矩。
那时候,她很反感,不理解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可以自由自在,为什么自己要被这样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时候叛逆起来还特意跟妈妈对着干!
直到她成年后,进入社会特别是出国留学,一下懂得了妈妈的用心良苦,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有文化有身份的圈子或者“上流社会”,都是讲规矩的,从小形成的习惯就是无形的通行证。
我想起曾经两次跟随导师游学徽州,探访书香门第的文化,这里曾经聚集着88个世家,几乎是村村有祠堂。
各种有形无形的规矩无处不在:
在这些繁琐规矩的背后,是对天地万物,对尊长的敬畏,有了这些敬畏,也就懂得了是非和立场,不会越雷池一步;
在这些繁琐规矩的背后,皆是“习惯”的养成,我们常说“慎独”听起来像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约束和管理好自己,其实无非习惯成自然;
在这些繁琐规矩的背后,又渗透了为人处世的哲学——教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我们最终取得的人生成就终是成正比的。
【感谢那些让我们格物的见识】
在上个世纪7、8年代时,几乎家家户户的日子都不算富裕。那时候。妈妈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拿出积蓄带着她和弟弟起去一些很高级的地方吃饭,或者旅行。不知不觉中,他们姐弟俩已经比同龄的孩子的见识高出许多。
这个习惯似乎是公认的“富人”习惯。每一次游学,导师都会强调“格物”的理念,曾经只是知道这两个字是“格除物欲”,后来才逐渐琢磨过来,有了见识,有了经历,有能力拥有的时候,才能去从容的应对各种诱惑。
【生活态度影响孩子一生】
在她的记忆里,妈妈总是有一些身边的同龄女子身上没有的气质,不管任何时候的出席都是干净整洁。妈妈很好客,是一个出色的“女主人”!不管是对自己的朋友还是对她的小朋友,都是以礼相待,家中的铁律“有客人来一定要提前和家人打招呼”。每每此时,妈妈都会端庄出现,尽显女主人的优雅,家里的一切井然有序,并且会为客人精心准备餐点。妈妈也会为家里常常添置一些精致的东西,点缀生活。这一点生活印记从小一直影响着她到现在,把这条“家风”继续传承。
在徽州游学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的孩子在这个时候,都会在家长的指导下选择未来的谋生方向,学会一技之长或者多技之长,让孩子首先温饱无忧。然而,这只能归为“技能培养”,而更多的教育,是在情商,在生活能力——导师常说的一句话:“我们是来这个世界生活的……”
在同步阅读的中,《根植徽州》教育篇有这样一句话,渗透着世家大族对于教育的价值观: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如何创造生活,如何拥有幸福的能力。
姐姐的身上流露出来气质,我心里出现了很多画面。姐姐的妈妈家在浙江绍兴,我一下就猜到了这个家族,对书香门第家族的教育也找到了很多的共同点,有时候我常常在想,为人父母,我们究竟要“教”“育”孩子些什么?
大概没有什么比自己对待生活,对待万物的态度和行为更重要了,而我们现在的学校应试教育相比世家大族的家族教育,恰恰就缺少了这一部分。不能在少年时期“生而知之”,就要在现在“学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