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人情即生意,经济体系中被忽略的价值体系
张道陵还在思索的时候,这时跑堂的过来道:“这位公子,您看是不是还要加点什么,我看你们就闷头吃,也不说话,好似有心事般,本不应该来打扰,但看你们的菜都快吃完了,也没说加饭和加菜。所以过来招乎下。”张道陵抬眼一看,可不是么,桌上的菜已经干干净净了,只剩点汤汤水水了。护卫们可能是不太好说,那两位美少女还没缓过神来呢?“伙计你贵姓啊?”“免费姓白。”“白兄,你着实很细心啊。”“过奖了,小的干的就是这个。”“看你这生意挺不错的。”“那里,那里,还不是各位捧场。”“白兄,很会说话啊。”“那里,那里,吃的就是这碗饭,来者即为客么,生意即人情不是么?”生意即人情,张道陵突然如同醍醐灌顶一般:对啊,所有的交换的本质都是人的精神需求和满足,除了生存物品的需求外其他的需求无不是精神层面的需求。那怕是生存物品的需求也是通过精神来反应的结果。这种精神层面的需求判断即为价值。价值如同善恶体系一样,因个体感受不同其结果也不同。譬如一个馒头,对于一个饿极了的人而言它的价值就是无限的,所以给口吃的都可以为其卖命。反之对于一个大鱼大肉吃足的人而言一个馒头和一个石子没什么区别。那么价值就是人类个体精神意识中,事与物对已重要性的感官精神的判断,但这个价值仅对需求者而言是有意义的。但人是具有同情感和共同需求点的,人虽然有个体的差异的不同但却有着更多的类似的相同处。那么对一些事或物有着共同的感触的人就会对事和物有着共同的需求。那么当物品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时候,竞争就开始产生,蛮荒时期直到穿越前的时期,人类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而战争的实质其实就是争夺。而最无意义的争夺在很多时候也仅仅是虚妄的意识形态争执。宗教战争和意识形态的战争是最脑残的。无论是宗教还是意识形态的实质都是一种偏执的虚妄。人们臆想中的精神依恋。但是这种臆想和虚妄所引发的战争却都有一个共同主轴,那就是把其他分散的人类统一融合起来。
但是战争并不是万能的,而且就算战争中一方赢了另一方并统一起来,内部的竞争依然不可避免。那么如果放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惨剧就不会停息,最终损害的是群体的整体利益。于是就需要秩序和规则来维护群体的内部稳定。律法,道德,就会产生。
而价值的争夺就成了社会的激励的内在源动力。价值的实质就是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
也就是穿越前的世界的经济学从根本上都是在扯淡。忽略了价值体系即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判断的经济学体系根本就没有摸到经济规律的边。仅仅是瞎子摸象式的感观的经验总结。真正摸到边只有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其一开始的方向是对的,可惜受西方文化体系的制约,没能突破道的规则,只能另起一行写了篇《国富论》。可笑的是《国富论》明明是亚当.斯密写《道德情操论》的边角料,却被后人奉为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劳动创造价值,这句话有极大的偏颇,事实是只有被人们认可的劳动结果才会有价值。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会被人所认可的。而且被认可也会因人而异。价值是由个体的精神需求判断的结果。亦如同善恶一样,个人的感受的结果,而在群体中因同情感的反应,形成庞杂的交错的社会体系和社会价值。个体感受好的即为价值,即为善。而共同的价值认同则是因为同情感而形成的共同的“善”,共同的需求受益感。
社会的商品或物品的流通的基础就是人的精神需求,一件物品经过劳动后如果会更加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即有了额外的价值。譬如食物的加工,譬如工业制造,无不如此。再比如包装和售后,都是如此。人的个体如果去除精神上渴求,其实质亦如同动物那般只要吃饱喝足即可,但人是本质区别动物的所在,即人有精神上的渴求,有自己内在意识的判断。人有着对未来危机的预警。人总是想把控住自己的命运,骨子里有着摆脱禁锢对自由的向往的。所以自由这个词对所有有意识的人都有着触点的。
而精神的交换是充斥着整个人类的社会体系之中,从小到人情,大到情怀,无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换,单纯的精神交换也是很多的,譬如,娱乐业,作家,游戏,时装设计,都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行业。
所以精神的交换才是经济学所需要研究的主要方向。也就是在原有价格体系基础上还有一个更为复杂和隐性的价值体系存在并主导着人类的社会活动规律。也就是经济体系中存在二个并不完全相融的体系主导着社会经济的流通及导向。
翁和��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