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
全军退却,避开强敌,用退却的办法避开危险没有过错,并且这也不违背用兵的常规。
按语
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一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倒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可谓善走者矣。
译文
敌人的兵力处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方不能与之直接对抗,那么剩下的无非三条路:投降、求和、撤退。如果采取投降的手段就是彻底的失败,采取媾和的手段就是失败了一半,采取撤退的手段却不等于失败。没有失败,就会有转为胜利的机会。例如,南宋名将毕再遇和金兵对抗,因为金兵太强大,而且每天来的援军日益增多,难以和金兵抗衡。于是他便在一天傍晚把队伍全部撤走了,只留下旗帜仍然飘扬在营房前。撤退前,他命令把活羊吊起来,把羊的前腿放在战鼓上面。羊被倒吊着十分难受,两条前腿胡乱踢蹬,就把鼓敲得咚咚作响。金兵听到鼓声,没能察觉毕再遇把队伍全部撤走。就这样相持了好几天之后,金兵才发现情况异常,准备追赶,已经走远了。这就是善“走”的策略。
所谓的“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并不是说“走为上”是“三十六计”中最明智的计策,而是说在处于劣势时,走是上策。通过主动退却,进行战略转移,保存实力,以便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俗话常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