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10.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0.10食不语,寝不言。
10.11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注释】
▲齐[zhāi]:同“斋”。斋戒有多种来源。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
斋戒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而是指葱、蒜、韭等有刺激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防止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的不尊敬。
▲明衣:古人在斋戒期间沐浴后所穿的干净内衣,如同现在的浴衣。在祭祀活动前一段时间,沐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慎重其事,必须准备相应的“沐浴衣”。
▲布:麻布,葛布。
▲脍[kuài]:指切细切薄的肉。
▲厌:满足。斋时,食要精,脍要细,但是不能因为精细而不加节制,吃的过多。
▲食饐(yì)而餲(aì):饐,食物腐烂变臭。餲,食物放久变味。
▲馁[něi]:鱼腐烂。败:肉腐烂。鱼烂肉腐。泛指变质的食物。
▲割不正: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礼节,规矩。
▲酱:早时酱除有调味功能,还有除毒功能。
▲惟酒无量:古代的酒与现在化学勾兑的酒不同,是用花、果或是稻谷所酿,有养体祛寒,疏通经脉等诸多功能,斋戒时不能随意走动,喝酒是为了滋养身体。
▲沽酒市脯[fǔ]:街市上买的酒肉。
▲姜食:杀菌,解读,去暑,驱寒,消除肉食的膻腥味道,消困解倦疲劳等功能。
【译文】
斋戒,一定要准备布做的浴衣,要改变平时的饮食,日常起居的地方也要改变。
吃饭时要有节制,不能因食物精细而吃得太饱。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食物没煮熟),不吃。不到吃饭的时间,不吃。不按礼节、规矩割肉,不吃。酱用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是不洁净的,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祭祀典礼时用到的肉,祭祀后要按照礼制规定准时分给大家,不能留到祭祀结束后的第二天再分。祭祀用过的肉(自家的祭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能吃了。
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前不说话。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和瓜,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学而思】
儒家提倡的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一箪食,一瓢饮”。这几章不是孔子对饮食的讲究,而是斋戒的时候,孔子对祭祀、斋戒的恭谨态度,古代医疗条件差,病从口入,乱吃东西容易得病,影响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