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但凡和人谈起青春,似乎都已经成为了一个矫情的话题,成为了无意义,老生常谈的话题。一方面受媒体的影响,这几年的青春电影将青春的大方向引了固定的模式,似乎那样的经历才称的上青春,以至于青春的模式单一枯燥,观众对青春一次越来越无好感。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泛滥,青少年接触的信息走向了爆炸的巅峰,生活的便利化减少了实体之间的互动,虚拟世界充斥着我们的日常,青春中的许多东西都不再真实,更像是聚光灯下的电影场景。越来越多的少年追求的是虚拟世界里的虚拟存在,刷存在感,大大降低了青春该有的原本的样子。
前几天看了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看了两遍,在相同的情节依旧泪流满面,并没有因为之前看了一遍而对剧情已无感,相反,第二遍的感触更大。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电影中的情节所展现的是青春本来的样子,那就是青春,没有做作,没有刻意去演,看到就好像看到了以前的自己,看到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真情实感恰当的表露,再合适不过了。
说实话,我的青春就是那种特别乖的孩子,一路没经历什么大起大落,算是四平八稳吧。有点像电影中的林天骄,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而且也一直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成为别人眼中最好的自己,仿佛真的是在践行“一个虚伪的人生”。殊不知,其实自己是一个自私,虚荣,胆小的人。却还要隐藏内心的天性,去做人们规定的“青春”。标准的“青春”或许是:好好学习,做一个各方面优秀的人;或许是有一场浪漫的爱情。没有人规定青春该是什么样子,只有你自己缩小了你的青春。
还有人说青春就是一个年龄段固定的称谓,仿佛过了那个年龄,就不再青春,这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青春就该是最美的年华做最美的事情。所以青春片的主人公都是18岁的样子。倘若有一部青春片的主人公是30岁的年龄,那么也一定很有趣。
任何存在都没有固定的模式约束,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