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就读某校风景园林四年本科的体验感受,后面是杂糅着人居思想动态发展变化。
体验和感受
大一有很多像VB这样真的莫名其妙的课程,却也有看起来能够浪费的时间。那个时候其实是大家对专业最感兴趣的时候,却被用来强调基础啊基础。什么基础?画画的基础。画得好比其他的重要啊,于是理科生变艺术生,感受艺术生活~不过大多数的大多数,显然跑偏了。主要分为两种追求——一种是和照片相像越像越好最好一毛一样,像素级复制,让人对精细程度(也就是所谓的态度)叹为观止;另一种就是卓越手绘那种套路咯,每天练直线抖线之类的,力求手熟,然后背几种马克笔色号,快速配上还可以的颜色。很不幸这两种误区我都中了,而忽略了最最最最最核心的空间感的训练和意境的体味。但由于是自己高二就亲自挑选的专业,加上一些对光明前途的洗脑,总的来说大一还是雄心勃勃且信心满满的。
大二还是基础课。但是以植物为主了(不看课程课时,仅看作业任务量),行走山林非常有趣,识别习性观赏应用也熟练得不行,但还是很困惑——到底怎么用?于是真的去报了植物设计的实战班,并且还真的去找了做植物的实习(应该算是很早出去实习的了)。这才发现,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坐在办公室里画施工图,面对的不是美丽的朴树,浪漫的樱花和点缀的睡莲,而是一个一个最好排列成不对称三角形的圆粑粑图例,是淘宝上搜索这树多少钱一棵,是备注袋装苗,是改图改成颈腰椎病——却很廉价,廉价到不够每天上下班的交通费加午饭。而与此同时,你只要一次能接到六个以上的小朋友,带着他们全家一起认识上课学的这些植物,每次不超过6种——这一个上午的收入可以吃一个星期了。
大二的体验,加上大三作业的重压,让我的一整个大三都变得极其厌学。仿佛感受到了大学教育的某种欺骗——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外面传来消息说是实体经济的寒冬,或者朋友圈总是有设计师在猝死。会很清楚的意识到,改图是整个产业的底层,做的事很多,接触到的顶层的人却很少。而课业因为速度,又是以一种极其浮躁的方式在推行的。别人学校无论一本二本国内国外,都是以半个学期或者一个学期为周期来做一个大设计,到了自己头上却是不管大小,一周一个。那最终只能有一些不完整到难以称之为作品的东西了。要说感受,就是既厌恶这种体制,又不得不和它为伍的感觉吧。此外,就是对自己这个对本专业从热爱到无感的过程非常好奇,对“这个大学如何能一开始学习的家伙们渐渐变得不再愿意听课而这过程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这件事本身有了探究的欲望,想转到教育心理学上去。
大四还没有过完,但它本身不可谓不魔幻现实。在最没什么人竞赛的时候开始教竞赛技巧了,施工方向的老师们开始说行业有哪些黑幕和套路。但他们讲这些的时间都安排在了招聘会开始的时候。当然最贴心的老师还是教我们转行的老师了,起码说了句实话,讲了一些新鲜的事情。
不管有多少夸张和演绎,这课程还是给了我们许多“恍然大悟”的东西。比如,设置课程培养计划的初衷其实是这样或那样——就算学生本身其实很难体会到这些。学生更关心的是,作业多不多,早上能不能睡懒觉,考试周有没有机会可以出去玩。有个建议:如果这些课程设置的目的,一开始就能用某种渠道明确的写在学生看得到的地方,有技能树做自我对比,会不会更直观一些呢?
但其实不管办不办得到,我们这届反正享受不到了~大学四年,我的感觉是,如果大学是个围城,学生就是这城里面底层中的底层。多数老师按任务书宣教,按规则点名,按要求布置点作业,按需求行使点名和给分的权力;行政部门按要求统计各种信息,分配任务干嘛的,用各种手段约束好师生,指标一切正常就可以,如果有荣誉当然更好,但千万别出事;学生拿学费换文凭,一切好说。但千万别去想学生的用户体验的事——毕竟学生除了学费和消费,给学校带来不了很多;学校的排名,评分等一系列的东西却可以带来实际的资源(钱)倾斜。
再回到这堂课里的“恍然大悟”。离毕业咫尺之遥了。虽然大学四年想出的风头都出过了也有比起单一学生而言角色足够丰富的人生体验,但在这堂课里,我能深深地感到还有非常非常多没有补的功课。
第一课叫结构化思维。尽管一直被赞誉考试押题的准确程度,可以用最少的精力拿到更多唾手可得的分数,但最后对课程以及里面的知识或者核心内涵只留下了非常模糊不清的印象和电脑里的一个zip文件。
我知道如何去获取身边的人一开始想不到的信息和资源,并充分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而且脑子里有很多很多的为什么,也有很多很多的思考,但它们还是没能构成一个清晰的逻辑,以及完整的世界观。它们仍停留在“我觉得……”,就像上面写的东西一样。
在大量的作业和时空及其不对称的任务书以及总是自相矛盾的某些指导意见下,我们被锻炼出来的是分工明确的出图过程,团队协作能力,心态等一系列软实力——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自我感觉对设计一无所知。我能分析一点点原因:毕竟快节奏之下要想被看见,“虽然没有做什么但图面清新能让人看下去语言有声调变化能让人听进去以及找一点点别人没有的东西以便吸引他们”这种策略,比起“花里胡哨的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了作业通宵了没有”这样耿直的活法,还是灵活了那么一些。却找不到很好的突围的方式:因为没有一条路是重样的,现在每个人有了不同的赛道。
第二课叫持之以恒。我一向是个在实践中学习的家伙,就是一定要到快要用了,才开始突击,因为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掌握到最纯熟。尤其是制作视频,网页之类的技能,以及考各种证书之前的准备上。这就导致自己在一些需要积淀的东西上会遭遇挫折,比如英语表达,绘画,临场反应和演讲能力之类的。这些很难通过快速突击得到,却又很重要。
最后一堂课我提的问题其实是临场想的,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都没有发现自己对它那样困惑。如何打破信息闭环?如何突破自己固有的局限性?长久以来我的看法都有些悲观。但我试图去做些“不一样的事”,希望自己制定一个标准,然后给自己加一些虚荣的分数。但老师给的建议,除了古话那里,我都还蛮同意的。可能因为目前还年轻吧,感觉古话这种东西,是有了一定阅历之后,倒过去之后找到一句对应的话,然后认同。但万一古语也像物质和反物质那样呢?说不定有一句古语,背后就有另一句与它完全相反的古语;又说不定,古语也像星座那样,说了似是而非的事情,但人们就是觉得很准。
同意的那些,已经在做了。阅读告诉我,“一个人想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使他的才能比别人更适合时代的需要”;而参与一些以前不愿意涉足的中年人饭局,也让我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不再单纯的抵触人脉理论;观察生活,比如说林大路中间添加了围栏之后,比以前更堵了也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然后思考为毛林科大桥不能直接设人行通道到林大路——然后发现又是区分校内外便于管理的锅= =但是很多很多的“便于管理”都是不便于人民群众的典范啊;谈恋爱就不用说了,那其实是一面镜子,用好了是一个磨炼同理心的过程,用不好自然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了2333。
思路与视角
我越来越认同的一种视角,是假设人的行为既不是完全由自己主宰的,也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他人或者事物所控制的,人的行为是在关系中互动的产物——这种视角叫做,关系视角
它能解释许多看起来很矛盾的事情。比如说一个人明明知道什么事很重要却迟迟缺乏行动,“听了很多大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于是我试着把这个视角也用在人居环境里。由此我认为:
所说的人居环境,那一定是人在这个环境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或者人之为人的价值的一片区域。
这个理论有点像yoga的本意——“连接”,人与人,人与环境;又有那么一点量子纠缠的味道。试着去延伸——
而纯自然的环境里,比如山林、沙漠,人往往觉得自己很渺小的。于是那不是大多数人的居住环境。 人虽羡慕自然里的生命活的不带半点委屈,但也不甘心如同羚羊一般死的那么轻易。人重视价值感。人往往有欲望。
所以人会聚集在一起,分工明确的改造自然,给自己的后代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人类就这样走过了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人类作为整体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单个人所具备的技能却越来越少越来越精细。于是放单个人在山林里已经很难生存下去了,但整个人类社会却越来越繁荣。
人所能到达的范围越来越宽广,但人的居住面积似乎变得越来越狭窄,人和世界交流的越来越多,和身边的亲戚交流的越来越少。人对私密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监狱化管理的宿舍越来越被诟病。但其实,脱离身边的人,单个的人又很难生存——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和人一定会有所关联,而且和世界上的人关联的越多,产生的价值可能也会越来越多——所以我猜测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到城市去。建设更美好的城市人居环境,也许比去建设那些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要重要得多得多得多——虽然看起来没有我的饭碗。
因为城市人口密集,关乎更多的人,它的地位也就更为重要,然后就有很多人想规划它的发展——也就是隔壁的城市规划专业。
然而,学的越多见得越多,就会发现,关系其实是很难被提前规划或者设计的。
你设计好的精英社区,最后有没有可能常住人口是老人和孩子?规划得各种各样的新区,最后有没有可能变成“鬼城”?例子不胜枚举。国内有曹妃甸,国外有金字塔小区。
住宅的规划常常是,只考虑“房子是用来住”的需求,再考虑一下周边有没有商圈,学区,公园之类的投资或者自住的加分项。当时去梅溪湖,看到的就是一个公园,一个艺术中心,一个商场——然后周围密不透风的挤满了新建成的和正在建的住宅。可是,几乎没有小卖部之类的存在,只是一个楼盘一个楼盘的围起来。住户和住户是隔离的,路还那样窄——离金钱很近,离生活很远。
这样说来,我对这里之后会发展持悲观态度吗?不一定。据观察,这些新楼盘的门禁卡,过了一定年限之后,对讲机差不多会坏一半,以前紧闭的单元门也会打开,自由进出——因为物业费往往跟不上房价的涨幅,最后很难坚持管理和养护。但是,只要有人,发展起来总会是快的。小学附近,必然有住宅变午托班、补习班;如果小区居住的中年人多,妇女多,那个体的推拿、瑜伽、舞蹈之类的也会加入进来;退休者众的地方,或许住宅一楼二楼会出现不少麻将馆;大学附近则更为繁荣,私人影吧,密室逃脱,桌游咖啡吧之类的,看看福邸雅苑就知道了。
也就是说,光规划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变化下飞速发展的需求了。就像19大所说的,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许,设计,从实体的设计,或将转变成一种社会关系设计,一种平衡社会发展的设计了。
社会设计的路似乎才刚刚开始。现在在做相关工作的机构,还处在不停创变与迭代的阶段(在上课期间一直参与协作的开物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吗?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