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创作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空间转换对思维的影响。每当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进行写作时,这种体验尤为明显。这种尝试不同场所的创作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空间思维的实践。
最近,我对创作输出有了新的思考:当持续产出大量内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重复感。
然而,我始终清楚,在庞大的创作体系中,看似重复的内容实际上蕴含着独特的部分。这些内容因时间、地点等变量的差异,最终呈现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我坚信创作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拓展人生的可能性。
表面上稳定的现状,实则暗藏着未来的不确定性。许多短期内看似毫无变化的事物,从长期来看,不仅可能发生改变,甚至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期。
虽然我们无法精准预测未来,但可以通过规划勾勒出大致的轮廓。这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过程,核心在于建立框架思维——明确发展方向。
以我自身为例,我确信自己会将时间统计和人生规划这两件事做到极致。尽管它们仍有优化空间,但这种进步正是源于长期投入和不断尝试,从而发掘出更多可能性。关键在于每日的实践,只有真正付诸行动,才能获得良好的体验和感受。
2
身体健康同样不容忽视。运动对精神状态和身体机能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若缺乏运动,整个人会显得昏沉无力。
在规划未来时,除了应对当下的困难,更重要的是盘点现有资源。明确在当前条件下,唯一能做好的核心事务是什么,以此确定方向。
选择那些天花板较高的事情尤为重要——它们短期内或许收益不明显,但长期来看潜力巨大。年轻时期投身于此,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系统思维的建立同样关键。近期我关注到关于人生阶段的分类,提到35岁后被动收入应远超主动收入。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因人而异:有人依靠投资,有人通过房产或民宿等资产增值。
我的被动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书籍版税和时间统计系统。后者通过持续优化,逐渐形成可复用的方法论,为他人提供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收入。这种不出卖时间就能获得的原始财富积累虽然不易,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更显珍贵。
3
关于创作环境的选择,我的经验是:熟悉的环境有助于专注,而新环境虽然初期容易分心,却能激发新的创作灵感。
若以训练写作为目的,初期建议固定场所;当基础稳固后,则可尝试不同场景以丰富体验。最终目标是达到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如创作的状态。
写作时间段的选择也需斟酌。养成习惯后,特定时段更易集中注意力;若时间不固定,则需通过实践找到效率最高的时段。值
得注意的是,创作状态并非线性提升,即便经验丰富,仍会有状态起伏。因此,训练快速进入状态的能力至关重要——每次节省的几分钟,经年累月将形成可观的效率提升。
生活中的小改进也能带来大不同。例如,我曾因常忘带电动车钥匙而困扰,后来改用手机操控的车型后,出行效率显著提升。
这个例子说明,即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通过持续优化也能产生质的飞跃。这种思维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深入思考和实践,才能发现改进的空间。
剑飞深度思考的核心观点与认知总结
1. 创作与空间思维
- 环境影响思维:在不同地点写作能激发新的灵感,但初期可能因陌生环境而分心,需逐步适应。
- 重复中的独特性:看似重复的创作内容,因时间、空间的变化,实际蕴含不同的价值。
2. 长期主义与不确定性
- 短期稳定,长期巨变:许多事情短期看似不变,但长期可能发生超出预期的变化。
- 框架思维: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明确方向(如专注时间统计、人生规划)。
3. 实践与系统优化
- 行动决定体验:只有真正去做,才能获得深刻的感受和进步。
- 系统思维:建立可复用的体系(如写作习惯、被动收入系统),让效率随时间复利增长。
4. 被动收入与财富积累
- 35岁后的收入结构:理想状态是被动收入超过主动收入,可通过版税、知识系统、投资等实现。
- 长期价值选择:年轻时选择“高天花板”的事(如写作、系统搭建),短期收益低但长期潜力大。
5. 效率与习惯优化
- 快速进入状态:训练缩短进入专注状态的时间,微小效率提升经年累月能带来巨大收益。
- 生活细节优化:如用手机替代钥匙操控电动车,减少决策损耗,提升日常流畅度。
核心认知升华
- 创作是可能性的探索:通过空间、时间的变换,打破思维惯性,发现新视角。
- 确定性的构建:在不确定的未来中,用框架思维、系统优化和长期实践,建立个人成长的“护城河”。
- 微小改进的复利效应:无论是写作状态、健康管理,还是收入结构,持续优化细节能带来质变。
最终指向:用系统思维做难而正确的事,让时间成为复利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