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老师
这个学期与往常不同,一半在家一半在学校。线上学习、研讨成了主线,在党玲芬老师的引领下,停学不停研,停学不停思,开学后,也没有停止研讨。结合学期初做的学期规划,下面将这学期的学习所得做以下总结梳理。
一、啃读一本经典
在党玲芬老师的指导下,这学期啃读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并且完成了50篇读书笔记,这样一本经典书籍,系统的读下来以后,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思想,作用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更是有了更和谐的相处模式。
二、跟读一本经典
党老师领读《自卑与超越》时,我第一时间购买书籍,进行跟读。对于这本书的领读,党老师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设置几个导读题,这样有针对性的领读,让我们在初探经典书籍中有了阅读的方向和阅读的侧重点,并且积极思考,形成文字,在微信群内交流分享,同时又在互相交流中进行碰撞,又产生了新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
三、研究一个小专题
这学期在研读于永正老师教育教学思想上,主要研究了如何把课上得有意思,并且完成了一万多字的《跟着于老师学如何把课上得有意思》小专题,发表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准备的过程更是值得纪念的,于是紧接着完成了一篇近2000字的《有意思的课堂,有话可说》的文章,记录这样一个过程,在整理和反思中不断地鞭策自己。
四、完成一个课例研究
这学期有幸到外校进行作课,我选择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第一次公开展示古诗教学,在巨大的压力下,积极应对,将重点放在了文本解读下,最后的上课效果还算可以。我将整个作课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从备课历程、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再到课后反思,完成了5篇系列文章,合计1万多字。将这些有价值的经历记录下来,就是一笔财富,也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五、主持7次课例研讨
在疫情期间,也没有停止线上研讨,结合这学期学习于永正老师的课例,我负责主持了7次课例研讨,参与了28次,并担任点评嘉宾5次。同时完成了4次学习于永正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的“每周一招”,在临摹名师的过程中,逐渐将研讨所得内化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上,践行于自己的课堂上,在一点一滴的迁移中,让自己的课堂更有于老师的味道。行思兼并,学无止境。
六、发表4篇文章
这学期我积极投稿,在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先后在《河南教师》微信公众号和《教育时报》微信公众号发表了4篇文章。每一次被发表后,喜悦的感觉扑面而来,在这样的激励中,让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同时在投稿失败后,党老师也帮助我分析原因,分析别人成功的原因,来查找自己的不足,以便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精准投稿。这是一种激励,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开学后,我潜心于语文课堂教学,并以“我的课”为专题记录了5篇文章,把精彩的瞬间留住,记录课堂,反思课堂,与学生一同成长。
你的坚持,终将美好,昨天是我的日更第300天,今天以这样一篇总结开启第301天,坚持初心,坚持读写,坚持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