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三皮
今天,谈谈学习这件事。
一提到学习,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学生时代。
就拿自己来说,我和老婆大人可以算是“学渣”和“学霸”的典型代表了。
上学那会儿,我在课堂上努力听讲,认真做随堂笔记。晚上回家做作业,动不动就是十一二点,一副拼尽全力的架势。
尽管我看上去如此努力,但每次期末成绩总是在班里中下游徘徊。
亲戚经常调侃说,咱家的东方睡狮还没睡醒呐。
反观老婆的学生时代,课文当堂会背,作业下课前就完成,放学后尽情玩耍,期末考试成绩照样名列前茅,第一次听到学霸老婆的辉煌履历时,我惊愕不已,差点就双膝跪地来个顶礼膜拜了。
之后我常常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在学习投入产出比上如此大的差异?
说实在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会把这种差异的原因归结到“先天智商”和“家庭环境”两方面,如果我天资足够聪颖,如果家庭环境、学习气氛足够优越的话,那我必须也是妥妥的学霸啊。
那么,学霸真的是天生的吗?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学习之道》,作者乔希·维茨金,他以自己在国际象棋和太极拳上取得的辉煌战绩为例,介绍了自己并非在这两个项目上有过人的天赋,而是因为精通“学习之道”。
通读全书后,我对学习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
在面对学习时,人们往往会陷入几个误区:
误区一:强调宿命论
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会划分成两派,一派叫做“整体理论者”,这类人认为智力、技能等属性是天生固定不变的,遇事容易焦虑不安,甚至逃避;
另一派叫做“渐进理论者”,这类人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遇事更容易产生积极心态,迎接挑战。
在面对困难时,如果总想着自己能力不行,天生技不如人,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一副宿命论的样子,从心理上就把自己否定了,最后还能有什么好的结果呢?
误区二:总找客观理由
人都是找理由的高手,学生考试不理想,会说学习环境嘈杂、老师能力差、父母不会辅导;员工完不成任务,会说时间紧任务重,整天加班忙成狗,老板只会盯着KPI。
总之,事情搞砸了不是我的问题。
这样期望客观环境能为自己改变的人,喜欢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硬区域”,它将环境的影响无限放大,是脆弱易崩溃的,客观环境一旦产生变化,任务完成的可能性也将随之下降;
如果接受客观事实的存在,通改变内心情绪,将自己引入完成任务的专注状态,为自己创造出一片“软区域”,任务完成的可能性也将大大提高;
所以,不要再拿客观理由说事了,学会境随心转,找到并进入属于自己的“软区域”,这样才能让你避免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长时间的保持在专注状态。
误区三:容易被情绪所控制
容易被情绪所控制,说白了就是爱钻牛角尖,遇事不懂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尤其在出错时会因为纠结、懊恼,把注意力全都消耗在出错点上,这样容易造成一步错步步错,直至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作者称之为“漩涡效应”。
这让我想起小学时自己第一次考试,因为一道题不会做,我把剩余时间全部用来计算那一道题,越着急越不会做,结果几乎交了白卷,最后哭着被爸爸领回了家。
想要避免“漩涡效应”,在遇到挑战时要时刻具备自省的能力,犯错是要提醒自己不要纠结放不下,不要被情绪控制,抛开杂念,保持镇定,恢复之前的状态,重新开始。
说到这里,我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
学习好的人,或者说善于学习的人,他们并不是天之骄子、上帝的宠儿,而是他们很早就明白人的智力、技能是可以后天习得和改变的,并懂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掉进情绪的漩涡,善于控制情绪将自己引入专注状态,并将这些行为演变成自己的习惯,将这种习惯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为人处世的直觉。
所以他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其他事,都更自信、更有效率、更容易取得成绩。
现在,你还相信学霸都是天生的吗?
我是三皮,感谢你的驻足,希望我的文章能带给你些许的快乐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