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0年,东晋亡,进入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比十六国清楚多了,170年,“只有”九个王朝。印象中在大一统王朝,170年,九个皇帝还差不多,到这里是九个王朝。也比十六国好,好得多,至少稍微捋一捋就能基本闹明白。
南方很简单,东晋亡之后,宋齐梁陈,一脉相承,做出个大贡献,楞是把南京承成了六朝古都。北边也不复杂,先是北魏,这个比较猛,猛完之后分裂成东魏、西魏对峙,没多久东魏变北齐,西魏变北周。到这时候,就变成北齐、北周、南陈,新三国鼎立的局面了。确实有史学家把这段时期称为“后三国”,这两个“三国”比较一致的就是都搞“斗门阀”的运动。
门阀,“门第”与“阀阅”的结合,也就是出生背景与家族资历。很遗憾,前三国的曹、刘、孙均非上佳。曹操阉宦之后,刘备织席贩履之辈,孙坚“孤微发迹”,在门阀体制中,他们仨都是所谓的庶族。袁绍、刘表之流,就属于门阀,所以常和那仨干仗。曹、刘、孙这哥仨之间斗归斗,但有一点统一的是,他们都斗门阀。但是打江山的一代人老去,守江山的一代人,终究还是得向门阀势力低头。
西晋王朝是门阀制度的顶峰时代,顶峰也意味着要走下坡路了,西晋亡,门阀制度开始没落。法理上继承西晋的东晋,基本完整地继承了门阀制度。北方的十六国虽然不管法统,但是总得继承西晋的社会性呀。所以,南方北方,门阀制度都继续存在,但是表现不同:南方表现为庶族与士族的斗争;北方表现为旧有门阀与新兴军事贵族的斗争。
掀起巨浪的是北魏,这是个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前秦一样猛的国家,前秦疆域大,北魏国祚长。北魏(386年~534年)接近150年,只短于商、周、汉、唐、宋、明、清这几个大王朝。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南方史书称他们为“索虏”或“索头虏”,就是说他们把头发剃光,只留一个小辫,称为索头,“索虏”就是索头的胡虏。你知道他们是哪个族的祖先了吧?北魏孝文帝改制,和赵武灵王反着改,“汉服儒化”,北边的军镇边兵,属于被“抛弃”的一批人。天灾人祸下,北方六镇兵变,打烂了北方的门阀体制,而且,又由他们中的一员——侯景,打破了南方的门阀体制。不过,六镇军事集团又衍生出新兴军事贵族,成为新门阀。
南方也斗门阀,梁武帝就借助宗教的力量,对门阀制度进行重新的“合理化”,有效果,但不明显。侯景,羯族“跛豪”,六镇兵士出身,东魏叛将,被梁武帝收留,后来就“农夫与蛇”了。侯景再叛,攻破建康,屠戮门阀世家,灭梁,饿死武帝。比一朝、四帝(侯景后来又拥立、废黜【chù】了三个傀儡皇帝)、数阀更重要的是江南的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在这个过程中,士族门阀充分暴露了其腐朽无能,也受到沉重打击,南朝士族加速衰亡。村长出身的陈霸先趁势崛起,建陈代梁。北朝两国,尤其西魏也趁侯景之乱的机会吞并南朝大片土地,国力陡增,为隋朝的统一奠定基础。
侯景之乱的爆发与新三国的建立,可以说是宣告门阀终结时代的到来。不过,这只是终结的开始,真正的终结,要等到有能替代门阀制度的新制度诞生并且完善。这便是隋朝创立,唐朝完善的科举制。到了唐高宗时期,“废王立武”,才算终结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批门阀。
北齐(东魏)、北周(西魏)、南陈(南梁)新三国,南北以淮河为界,东西以陕西山西为界,东魏最强,西魏最弱。东西魏皇帝都姓元,都不掌权,掌权的是权臣高欢和宇文泰,两家后代都篡位,变为北齐、北周。最弱的西魏有宇文泰,更重要的是有“宇文泰团队”,八柱国人才济济,八柱国的子孙后代更加济济,其中有杨广、李渊、李密。东魏一开始的高欢还不错,后来的都不行,似乎高家还有些遗传性的精神疾病,疯癫者层出不穷。本来北齐也有济济,可是有了昏君之后没了济济,北齐三杰段韶【sháo】、斛【hú】律光和高长恭,后两个都给北齐后主高纬杀了。高长恭是历史上排得上号的大帅哥,和潘安齐名。
结局自然不用说,肯定是北周灭北齐,然后杨坚篡位,再隋灭南陈。历史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迎着阳光迎着风,迎来了第三个二世而亡的大一统王朝。这样打打杀杀的,你看倦了吗?我可写倦啦,下一篇换一换脑筋,写一写生活吧。继续关注《史二记30:隋唐前的民生》讲诉那个时代的衣食住行:菜饭吊带榻榻米,节能减排马改牛。
(图片来自互联网)
《史二记》:《史大记》的远房堂弟,多采用“没看过的史料”,加“讲人权的观点”,快捷有效博古通今,确保很有趣,希望有共鸣。
首发渠道:微信同号多更新三集,欢迎关注,感谢转发。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