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吗?请到文学社来!”“你想广交朋友吗?公关协会欢迎你加盟!”每逢开学一群新面孔涌进象牙塔的时候,各类学生社团便开始了招兵买马,作为大学校园中极富活力的组织——学生社团,在当今社会大环境巨变的形势下又是以怎样的姿态立足于校园中呢?
自己的天空现风采
几乎每一所高校都活跃着一群大大小小、性质各异的学生社团。据不完全统计,广州的暨南大学就有学生社团100多个。这些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之为“自己的天空”的社团,无论是理论学术型,还是文化娱乐型,或是科技服务型,莘莘学子们择其好而从之,或诗海弄潮,文坛竞秀,或致力学术、钻研科技,将自己的一方天空装扮得分外斑斓。
暨南大学中文系的青穗文学社在广州高校颇有声望,它先后邀请过杨光治、碧野、邓一先等文坛名家来校作讲座指导创作,并在以往历届各种文学大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既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又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对学生而言,社团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空间和舞台。华南师大的刘君同学自幼酷爱文学和写作,加入该校文学社后更是如鱼得水,文章频频见诸各级报刊杂志,最近还被聘为一家出版社的特约编辑,可谓觅着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事实上,社团作为一个充满朝气的特殊群体,一块欣欣向荣的阵地,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产生的深远影响都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调剂了紧张单调的学习,扩大了学生狭窄的交际圈子,使校园生活摇曳多姿,平添几许乐趣几许充实;更为重要的是,它打开了一扇知识窗口,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发了潜在的能力。
冷热折射的忧虑
就在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如一股潜流悄悄涌来,冲击着社团的良性发展。
在前不久,暨南大学十几个社团联合招员活动中,一些实用热门的短线型社团——电脑沙龙、吉他协会等备受青睐,报名者趋之如鹜,而一些充满浓厚学术气息的社团——法学会、心理学会等却是“门庭冷落鞍马稀”。
缘何一方门庭若市,一方门可罗雀?一位男生如此解释说:“上课已经够单调枯燥了,选择一个社团就是图个轻松,要不加入能学到一技之长的社团也行,偏偏什么研究社的还要继续攻关上山,谁耐得住那份寂寞?!”
而加入学生社团的学生,其心态颇可玩味。某校内流传一笑话:一学生平日懒散,毕业之际频频光顾大小社团。人才交流会上,其将各色会员证一字排开,令洽谈单位眼界打开即敬而远之!钓誉之徒有之,为赶潮下海欲先学一技者有之,赶时髦凑热闹者有之。难怪某高校校团委负责人声称学生社团“不值得宣传”。
现状与走向的思考
学生社团如此让人欢喜让人忧,除学生本身素质存在一定问题之外,根本原因何在?简单分析有四点:
一、社团管理制度不健全,成立社团一般由学生自发组织后向校方申请,学校审批后负责监督。某些环节一旦脱钩,就容易让人钻空子,即使社团成立了也是空有其表。
二、社团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纪律涣散,造成成员缺乏向心力和集体观。
三、社团导向不明确。娱乐型社团过多,势必影响学习;学术社团偏少,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四、活动经费紧张,造成一些活动无法及时开展而搁浅,勉强开展也是无人喝彩。
此之种种,导致部分社团流于形式,惨淡维持,更有些社团因立足不稳而如昙花一现,最终自生自灭。怎样扭转这一现状呢?暨南大学一副校长说:“发展社团一要严格把关,名存实亡的社团一律取消;二要注重引导社团持续、稳定发展,对有影响的社团要给予经费、场所等全方位的扶持。”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是喜忧参半,不容乐观;但我们也无须悲观,面对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学生社团的兴衰走向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