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们甚至有意无意地转过头去,从不直面大学毕业的起跑线上,同样年轻的躯体去向却千差万别的现实。他们认定个人奋斗,自动剥离个体与时代的关联,在原子化、碎片化的具体语境中,个体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被轻易转移到了个体的机遇、命运和努力程度上,个体层面学生与命运的抗争,和整体层面学生无法与命运的抗争,两者构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
2.从教十三年来,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我发生过争论。他们的平和中正与我们大学时代的张扬放肆,构成了鲜明对比。没有一个孩子有过意外的表现,他们收缩起属于青春年代的触角和锋芒,逼到绝境,唯一能够下手的对象只有自己。日渐增多的暗处身影,成为我视野中无法回避的一群。
3.“年龄困不住一个女人,如果一个女人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独立个体,一个有能力、有勇气、有资本的人,就不会惧怕衰老。作为女人,应该告诉自己,无论到哪个年龄段,你最好的年龄,就是你现在的年龄”。“岁月对女人来说,从来都不是敌人,我们最大的敌人,是以男人的眼光来要求自己,是将自己的梦想构建在男人身上,是穿着最时尚的衣服,却有着最传统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到死都能优雅,我认为这些是作为一个女人的最大追求。真正能掌握自己的喜好,有能力去负担自己的兴趣,便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4.“通过不断地接触那些特殊孩子,我破除了很多二元对立的成见,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我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设想一些东西。由这个群体,我突然对过去的很多事情释怀,包括那些中伤我的人,我突然明白,那些伤害我的人,肯定是经历过一些伤害他的事,才会用这样子的方式,投射到我的身上,理解到这个层面,我就能过很多关。”
5.“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但也不是一个很坏的时代。我无法说服自己被物质、金钱的东西麻醉,但对集体意识,我又不是特别信任,我不想沉沦在集体声音的里头,不想跟大家一起去怒吼、呐喊,我一直在规避一些东西。当别人都往前冲时,我反而是一个倒退的人,我愿意倒退一下,我觉得没有关系。我属于九零后,又不太九零后,我并不敢妄言,自己真正了解九零后,因为我是一个不太相信物理年龄的人,觉得很多东西可以跨越年龄。”
6.对年轻人而言,在真理逐渐模糊的时代,对真相的尊重,成为他们理解和进入世界最可靠的入口。单向度的金钱标准、消费主义的疯狂肆虐、信息时代对生命的占有、奴役、大学教育赤裸的就业导向,正构成我课堂下的年轻人,最真实的生命场景。他们必须拨开这重重迷雾,冲出无数疯狂的包裹,在个体虚幻的自由中,重建生命的踏实和妥帖。
7.我满腔惯有的热情顿时冰封,他们只需一个低头看手机的动作,就足以消解班主任角色给我带来的“权威”,凛凛的漠然中,让我意识到一种真实的尴尬。我感到此前持有的、负载在班主任身上的话语系统,已难以进入他们的频道,更让我忐忑的是,我不知道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在度量这个群体时,是否依然有效。
8.应试教育让人失去理想,因为应试,孩子从小的人生目标就是学习,学习的目标是考大学,而大学毕业就为了找一份工作,大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没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9.对七零后一代而言,最幸运的地方,不在于念了大学的年轻人,能够获得好的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是,那些错过高等教育或者被下岗浪潮抛弃的同龄人,只要他们乘势而为,同样能借势获得好的发展机遇。过去的二十年光景,没有谁会意识到,自己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在场者,阶层的转换,在一个成本最为低廉的时代,悄然获得了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