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三十,在老家河北过年。走在家乡的街道上,看着家长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景象,不禁回忆起了一些儿时的趣事。
上小学的时候,从我家去学校的路上有一片大水坑,放学时路过那里经常会去打水漂,几个小伙伴在地上捡起几块扁平一些的石头或者瓦片,从水平方丈向水面扔出,比一比谁扔的石头弹的最远,溅起的水花最多。
在水坑的周围有一些柳树,春天的时候我们总会折一些柳枝,把这些柳枝编成环状,戴在头上;或者折一段柳树枝,使劲的揉一揉,把柳树皮和里面白色的枝条分开,然后抽出里面白色的枝条,剩下的柳树皮就可以做哨子了,截下一段,一端捏扁削去外面的老皮,一个柳枝哨子就做好了。吹一吹,声音和喇叭类似,有一种暗哑的声音发出来。
夏天的时候,村里许多小男孩都会去水坑里洗澡,大水坑的水很浅,最深处也就一米多,小孩子在里面游泳也不会溺水,中午太阳升得很高的时候,总会有许多小男孩在里面扑腾,洗去身上的燥热之气。夏天的时候雨也比较多,每次下了一场大雨,雨停了之后总能听到大水坑里的青蛙那欢快的叫声,晚上会在青蛙和知了的鸣叫声中入睡。
秋天的时候哥哥爱去大水坑里捕鱼,他一般是用家里的罐头瓶做为捕鱼的工具。拿几个玻璃罐头瓶,在瓶子里装一大块馒头,然后在瓶口罩上一块塑料布,并用一根长绳子把塑料布在瓶口固定,绳子的另一端绑上一根小木棍,最后把塑料布上掏出一个小洞。这样一个捕鱼的工具就做好了。一般我哥哥会做四五个这样的瓶子,中午放学回家后把它们都带去水坑边,他手里先抓紧绑有木棍的一端,然后把绑着瓶子的一端使劲掷到水里,之后把木棍插在岸边的土里,并记住自己插木棍的地方,这样等他下午放学回来,就可以去收瓶子,基本上每个瓶子里都有一两条指头长的小鲫鱼。
记得我小时候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哥哥中午忘了去捉鱼,我就偷偷的拿了他一个捉鱼的罐头瓶去了大水坑那里。因为人小力弱,我往水里扔瓶子的时候费了好大的劲儿也没有扔出去多远,所以我就忘了危险,慢慢向水边挪过去,期望能把瓶子扔的足够远,最后我的脚都陷在了水边的淤泥里。我越使劲挣扎脚下就陷的越深,最后拽住了岸边的一丛枯草,才借力爬了出来,爬出来以后我才发现自己仍然没有忘了捉鱼,绑有小木棍的绳子仍旧被我拿在手里。我把木棍插在岸边,就这样带着满身泥回了家,等到傍晚太阳西斜,我去取瓶子,惊喜的发现瓶子里还有两条指头长的小鱼。
冬天的时候,大水坑里的水会结冰,这时候,放学路过那里,总是会看看能不能去溜冰。先伸出一只脚在冰面上面踩一下,然后使劲的跺几下脚,看看冰面是不是冻结实了,可惜我的家乡地处华北,冬天总是不够冷,经常会遇到跺脚时踩破了冰面,鞋子里进了水的情况,然后只好垂头丧气的回家,被妈妈一顿数落。
可惜现在总是干旱,承载了我童年许多美好记忆的大水坑也早早就干涸了。
小时候我家的屋后还有很大一片打谷场,那时打谷场里堆着许多玉米秸秆两两相互支撑搭成的“小房子”,我经常和一群小伙伴钻到那里面去那里捉迷藏。现在村里的地都是用机械收割,打谷场也就没有了用场,村里人就在那里种上了树。
还记得曾经和同学们一起去偷过邻居家伸到墙外的树枝上的红枣;曾经去地里捉过蚂蚱,然后用狗尾巴串成长长的一串回家喂鸡;还曾经拔了别人家地里的花生,回家趁奶奶烧火做饭时埋在土灶的灰堆里,用烧火时的火星把花生烤熟,然后吃的满脸黑;也曾经去捉过知了猴,捉回来放在纱窗上,等到第二天早上看到绿色的知了爬出壳……
上学时的劳动课是在村子里的公路两边种树;春游是步行去任课老师家的麦子地拔草;暑假作业是每人交25斤在地里拾的麦穗儿;秋游是去老师家帮老师剥玉米和摘花生;冬季天冷每天是去教室外面丢沙包……
儿时真的有好多趣事,虽然那时没有多少玩具,但是却体会到了在大自然中玩耍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