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写作的意义
上期周更结束时,脑海里突然冒出来,要不要继续写作,要不要在周更群里继续写作,周更群的意义是什么?我写作的意义又是什么?
在周更的早期,我会想话题,去探索了解我想要的问题答案,那是一段愉悦的写作旅程,写了大概2年后,生活开始很忙,便暂停写作围观了一下,后来看着别人也很忙碌,但从未放弃,于是也想锻炼自己,重又加入。不得不说,短暂的休息后仿佛自己又有了很多想要倾诉而出的表达,于是毫无压力的参与了一期,而后再一期,再次力不从心,文章常常都是如常生活的平庸转述,对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对于自己,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再翻起,除了自己写作字数的积累,匆匆而写的文字并没有给心灵溅起一朵美丽翻滚的浪花。
如果是这样,是否还有必要硬撑着来凑字?是否应该认真琢磨出一个好内容再下笔?就像我今年8月份开始在微博记录自己的运营经验,我发现简单的记录一些东西,不会有人来看,但是当我认认真真学完一些东西,把理论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的时候,总能涨一些粉,得到一些反馈,自己的知识也在分享中得到了巩固,还能够帮助到别人。由此及彼,我想,这也许是我应该认真考虑的方向,自己的生活记录可以写,但是怎样写出不错的文章,是值得更多推敲和打磨的,写了这么久,总要更上一个台阶,哪怕只是思维上更进一步。
既然无意中约了同桌一起写,那么这期就要坚持下去,也正好借助周更群的督促,让我开始实验自己的想法。虽然这一篇还是有点凑字数、交任务之嫌。
2,读书的意义
很久没有读书,在2021年只剩下100天的时候,忽然间觉得应该为自己做点什么。书本是没有时间看,但是在做家务、接送娃上学的路上至少可以听书。
听了《人生只有一件事》,心里坦然了许多。它讲到人生唯一的一件事是修行,也许你做的事,忍受的人要比别人多,由此我们常常觉得不公平,但是从修行的角度讲,也正因为此,我们获得的内心安宁,做事的方式、效率,面对生活的勇气等等也是更多于常人的。以前我常常心有不甘,明明生活在同一个家里,为何我要做的比老公多,听完后,能让老公做的尽量和他沟通,剩下的我自己就心甘情愿地做,事实证明,把这些日复一日的劳作当作修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考维度升了一级,不再斤斤计较于眼前,反得到安宁与踏实的幸福。
和老公孩子的有效沟通也得益于第二本书《瞬变》,以及《硅谷超级家长课》的启发。
把改变的幅度变小,比如,我开始让爸爸执行每天5分钟不能有任何建议的陪伴,改善爸爸对娃动不动提要求和建议,让父子俩都不愉快的沟通场景。让娃从见到熟人只说一句你好来提高他的礼貌程度~
发现娃在什么情况下愿意改善自己的缺点,我说了什么,要求的难度如何?那么以此类推,我想要他做什么改变,用同样的话术,激励条件,难易程度,循序渐进,这叫发现亮点。
娃在学校学习钢琴课的第二学期,家里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去租琴或者买琴,我也没有被其他家长的那种“啊,钢琴要勤练,否则还不如不要学了,要锻炼他的毅力”等等的认知吓到,但是之前我并不知道如何去证明我自己这种放任的态度,现在我知道了。
我本意没有打算让娃去学琴,考级,只是娃从第一学期就要求学,到了小班第二学期,还有这个兴趣,那么我认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学校里尝试学习,能够习得基础的乐理知识,钢琴指法其实也是不错的,他们这一代不像我们从前,仿佛钢琴永远只能是有钱人家孩子的爱好。
我的初始想法是如果他能够坚持在学校里学习两学期,依然没有觉得枯燥,那么可以租琴回来练习。学校是每天30分钟,跟很多小朋友在外面报班,一周一次,一次30分钟比较而言,我觉得每天教室里的练习时间也还是够的,还不耽误周末活动时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至于以后我是否会要求他既然学了就要考到8级10级,我不会的。一个人他从小对A感兴趣,后来坚持不下来了,去做B,去做C,也并不是说坚持不了A也坚持不了B、C或者其他事,想想我们自己,是否坚持不了一件事后就坚持不了所有事呢,并不是。我坚持不了跑步,但能坚持每天运动一会,无论是跳操还是散步,我也能坚持读英文原版书,不是吗?所以练琴等于毅力这件事并不成立呀。
这就是读书的意义,让自己的疑惑、懵懂的模糊的认知变得清晰,给你解惑,改善生活,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