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读书刻苦。
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十分赞赏。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
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别人能够做到自律,自律也成就了他的人生?是什么驱动他们不屈不挠地成长成那个样子呢?
或许可以用俞敏洪的一句名言来概括:优秀是一种习惯。诚然,自律也是一种习惯。并且是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习惯在李笑来看来,就是“刚需”的一种表现。
对一些人来说,“优秀”真的是刚需。观察那些优秀的人,若有机会与他们沟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态度:要做,既要做到最好。否则,他们会很难受。这就是他们的执念。《财富自由之路》
寻找到自驱动力——刚需,那怎样去塑造刚需,打造自律人生?
旧习惯带动新习惯
我想养成生活中的好习惯,从刻意去做进化到习惯去做的一个过程。但是,重新塑造一个习惯需要漫长的过程,而且单独设立经常会忘记或者无法完成,如果就习惯带动新习惯,把新习惯成为一种旧习惯开启的“仪式感”则会让新习惯养成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我们习惯在这个点上吃早餐、吃午饭、吃完饭;我们习惯在7点起床、十点半休息、一点半午休、三点半歇会、五点半下班……那么我们可以在这种就习惯行为上添加新的行为习惯:三餐前和休息时喝一杯水,养成一天固定八杯水的习惯。
譬如,我希望自己身体淋巴能够排毒,如果设定在每天睡觉之前做一回刮痧,估计我会特别不适应,因为我本来的习惯是每天睡前看书,能不能边看书边刮痧?这个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办?我会选择在洗澡的时候进行刮痧,促进淋巴循环,有助体内排毒。每当我挤沐浴露的时候看到旁边的刮痧板,就会记住了要给淋巴排毒。就习惯带动新习惯,就是“顺便”和“方便”。
当你新习惯养成之后,你就不会忘记了,因为你不做这件事情,你会觉得很难受!这就像你习惯刷牙时先装好牙杯的水,哪天你要让自己先挤牙膏再装水,你就会很别扭。
用沉没成本带来刚需的“愉悦”心情
利用手帐中的打卡列表,把自己要塑造的习惯列出来,每天去打卡,打造一个习惯养成的仪式感。看见自己每天的坚持和努力,你会更加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情,久而久之,这件事情就会成了你的新习惯,你也因此塑造了更好的自己。譬如,跑步,每天跑3-5公里,每天跑完在手帐中写出结束之后的喜悦感受、记录自己的步频和时速、看见自己每天的小进步,你就会乐意坚持,不愿放弃。
也可以在网络上打卡,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让你更加有信息去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不做的时候不仅自己会很难受,也会让为你打气的人很伤心!譬如我会在朋友圈发一下自己的古筝演奏曲子,得到大家的称赞和鼓励,我就会有一点成就感、愉悦和快乐的心情。
一件事情,经过时间的沉淀,就会形成沉没成本,好好利用沉没成本,让你觉得做这件事情是“刚需”,而这种“刚需”必需让你身心愉悦,不做,就会有一种难过、遗憾的感觉。
塑造大脑,改变元认知
其实我们的大脑是可以重新塑造的,改变自己惯性思维模式,重塑元认知,让自己重新认识做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很多人都知道早起的好处不言自明,但是很少人能够说到做到坚持早起。那么我们有没有尝试去读懂自己的元认知——了解自己是怎样思考的,发现自己的思考漏洞,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式,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会徘徊在不能早起是因为赖床,但是我们很少画思维导图,用正确的元认知去解决这个难题,当我画出导图,我才发现,不能早起的原因不是因为我“醒不来”而是因为我“起不来”。早起的关键在于“起床”——离开床!
当自己发现自己思维漏洞并且补充完善这个思维误区之后,我就可以找到针对性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重新塑造大脑,给出正确的指令,让自己生活更加自律,更有内在驱动力。
我从初中就有一个座右铭:比努力的人聪明一点,比聪明的人努力一点!
意思就是比努力的人聪明一点,寻找正确的方法去努力,比聪明的人努力一点去践行,坚持用心努力做好这件事情。现在就是比努力的人聪明一点寻找内在驱动力,比聪明的人努力一点达到自律的生活。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4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