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出生在农村的一个80后,记忆中小时候农村的夜晚月亮特别亮,那个时候没有路灯,天空依然如白昼一样,月光撒下来的地方到处亮堂堂的。
农忙时节村里的场子上有些人家因为农活特别多,白天收割回来的麦子没有来得及打,就会在月光下打麦子,原本寂静的夜晚,那此起彼伏的连杆声,时不时传来的狗叫声,夹杂着人们的谈笑声,倒是一首好听的农村夜半曲。
吃过晚饭,忙了一整天的农活,大家都喜欢坐在村口路边歇一歇。我家刚好在村中间的一个小十字路口,奶奶住的房间就在路口边上,每天晚上奶奶屋里八九个凳子全部都会被搬出来给邻居们坐,来的晚的看没有凳子还会回家提个小凳子继续围坐在这里,就像开会一样,大家都积极地谈论着家长里短。
我们这群小孩最喜欢的是和小伙伴们在月光下在玉米杆垛里躲猫猫,在路边编花篮,跳海(就是用粉笔在地上画个九宫格,把一个百雀羚面霜盒子装上一些沙子,从九宫格的第一格交叉跳保证盒子不出线,跳到最后一格就为胜利),每天都会玩到家里大人出来找几遍,才恋恋不舍得跟着大人回家。
小时候爸爸对我特别好,因为爸爸开拖拉机帮十里八乡的拉沙石土料,有些年还出去搞副业,所以收入相对其他小伙伴,我们家的条件还算可以,我一直想要一辆自行车,还指定要那种只有斜杠的女士自行车,爸爸就花150元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那时候150元可以说是巨资了,因为我们买一根冰棍也就是五分钱,遇到那种融化了一点的冰棍,也只需要花两分钱就可以买到一支,好一的点冰棍就是两毛钱的圭山冰棒。
当我拿到自行车的时候,心里乐开了花,特别珍惜这辆自行车,连斜杠上的泡沫包装纸在都舍不得撕下来,生怕磨花了一点车漆。
每天晚上吃完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行车推到马路上,爸爸教我两遍怎么上车,下车,那时候上自行车就是用左脚踩着脚踏板,右脚在地上用力往后蹬,然后车走起来再把脚跨过斜杠。
一开始我不敢整个人坐在自行车坐垫上,只能用半蹲式的姿势把腿跨在自行车那个斜梁中间,然后半圈半圈的往前蹬,后来熟练起来了,才敢蹬全圈。
每天就骑着自行车从家门口一直骑到村南头,又调转回来,那个时候农村的路上夜晚基本上没有车,偶尔有行人,月亮照着路,我跟着月亮走,像白天一样,哪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一趟趟的来回骑着自行车,希望快点学会骑自行车,在小朋友们面前得瑟。
后来有一天我看到村子里有人卖电视机,我又特别想要看电视,我就求着爸爸给我买一台电视,爸爸说你放学的时候,如果看到卖电视机的店开着门,你就回来告诉我。
从此我每天去上学路上,放学路上一定会去看一下卖电视机的店铺门开了没有。
可连续好几天那个店铺都没有开门,心里无比的失落,突然有一天放学看到卖电视的那家开门了,飞奔着冲回家推开门,刚要告诉爸爸卖电视的开着门了,结果一眼就看见一台电视摆在了供桌上,那台电视是如此耀眼,感觉把整个堂屋都照亮了,我的心也被照亮了,整个人都立刻心花怒放了。
那时候的电视就是黑白的熊猫牌电视,没有遥控调换频道,需要手动去扭一下,电视上还安着天线,有时候电视信号不好,出现雪花的时候,我们就去动一动天线,或者拍一拍电视机身,这样画面就会清晰很多。
于是每天晚上的乐趣从室外转移到了室内,吃完饭的第一件事情就变成了看电视。
邻居小伙伴家都没有电视,只有我家有,很多时候就是六七点钟,他们准时到我家报道,一群小伙伴围坐在我家电视机前等待着。我就像一个小小指挥官,安排她们的座位,关系特别好的小朋友还特意安排坐在靠前的位置便于观看。
那时候看的动画片《舒克与贝塔》,《葫芦兄弟》,然后八点钟就可以看《新白娘子传奇》,正当看的津津有味,电视就结束了,每天就一集,每次都看不够就要被大人催去睡觉,每天晚上都是那种闷闷不乐的上床,半夜都还把看过的电视剧情节在脑海里边再播放一遍。
白娘子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个女孩子的心中,那种仙气飘飘的感觉,简直让我们无比崇拜,于是就约上小伙伴各种cosplay,用两根筷子插在头发上,特意要留两缕长长的头发放在胸前,然后把枕巾披在肩上,学着白娘子和许仙的对话,躲在房间里扮演电视剧的桥段。
小孩子嘛,有时候看电视一着迷就忘记了时间,等到听到大人脚步声已经到大门口的时候才吓得猛地跳起来,赶紧把电视机关掉,假装在做作业。
还有几次是放学后回到家因为看电视入迷,妈妈临时出去交待火炉上还蒸着饭,过几分钟去把饭抬下来,直到闻到了一股锅底烧糊的火烟味才想起来,趁着妈妈没回来,赶紧把锅抬起来,用钢丝球使劲刷,试图掩盖黑锅。可是空气里那股烧糊的味道尽管努力用扇子扇几遍也还是不能完全散尽。
我们这些小把戏又何能逃过家长的法眼呢?只不过我遇到一个开明的家长,这些小错也只是被大人说了几句,身上也未曾挨过鞭子。
有一年暑假期间,父母早上出门去干活,我们负责在家做饭。每天妈妈会交代我中午要做哪些菜,然后每次我都迷迷糊糊在梦中答应,但是一觉醒来什么都想不起来了,那时候我们还是用煤炭生火,但是我对生火不太熟练,每次都被火烟熏的眼泪婆娑,用扇子用力的扇,才勉强把那煤块燃烧起来。
煮饭也是要烧一锅开水,然后把米淘洗后放进水里煮,煮到没有米芯再捞起来放到蒸锅里蒸。
每次煮饭都是我的噩梦,要不就是煮的太硬,用妈妈的话说,这是枪子饭,要么就是煮的太稀,用勺子舀起来就成一坨。直到现在,这种煮法我还是不能完全掌握它的诀窍,幸亏后来有了电饭煲,我终于逃离了这个梦魇。
姑姑说喝米汤就不会口渴,我就问她是不是只要我认真的喝一碗米汤,一整天都不渴,看到姑姑点头咪笑,似乎是默许了我的猜想。在得到确认后,我连续喝了好几碗米汤。
刚好那天老师介绍书本上的牛奶是乳白色,我就想不就是和米汤一样的颜色吗?于是我就在吃中午饭的时候用一个罐头瓶装了满满一瓶米汤,然后放了两勺白砂糖,搅了搅带到学校里。心想骗骗同学这就是牛奶。
可是那个米汤和白砂糖混合之后,放在我的书包里,等一会拿出来,结果分层了,上面是一层清水,沉底到才是乳白色那层。为了不让同学们发现这不是真的牛奶,我又赶紧偷偷的摇了摇瓶子,试图摇均匀。
有几个女生看到我拿了一瓶乳白色的液体,听说是牛奶,都想纷纷来尝一尝,我就开心的递过去,让她们一人抿一口。连续带了两天的米汤,喝完后嘴上和瓶口边缘总会留下一层白色的膜糊在那里,几分钟就会起来一层像糯米纸样的东西,心想同学们迟早会发现这是假的,第三天我就放弃这个假牛奶了。
那时候心里就特别羡慕书本上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感觉他们的生活特别丰富多彩,早上喝牛奶,周末都去青少年宫,假期还坐火车旅游。
别说这些事,火车,少年宫等这些词汇让我想象一下是个什么样子,也仅限于来自书本上的插图。那个时候就想快点长大,长大了我要去大城市,看一看这些书本上的东西。
如今在城市里已经生活了十几年,小时候的那些梦想早已实现,当一些事变得很平常很容易实现的时候,心态就随之变化了,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憧憬与期待。现在即使我到了更大的城市我也不会充满好奇,因为内心觉得很多事都是在不断更新迭代的,曾经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终将成为历史。
现在的农村,新盖的房子家家都是大别墅,部分家庭厨房里的设备甚至比城市里的还要先进,什么都是智能化了。餐桌是智能餐桌,灶台也是智能化灶台,你只要用语音跟它说,我今天要做红烧肉,屏幕上马上就会弹出来一个红烧肉的菜谱,制作过程全部写的清清楚楚,简直不要太方便。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但是80后童年的那些乐趣,现在这些孩子里是体会不到了。
今天这样记录下来,希望等我老的时候翻开这段记忆,我还能想起小时候的那些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