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你放逐到火星上去,只有你一个人,永远不能再回到地球接触人类,同时让你长生不老,那时你做什么?”
“写作。”
“假如你的作品永远没有被人读到的希望呢?”
“自杀。”
第一次在周国平先生的书中看到这一段话时,觉得很震撼。我不清楚这是一个怎样执着的作家,我也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有多辛苦。
从近几年的作家富豪排行榜来看,国外作家一年的收入是中国作家十年也赚不到的。而且让我很费解的是,像余秋雨等我很敬佩的作家往往不会出现在这个排行榜中,反而近几年刚刚崛起的网络作家的实力不可忽视。
中国的网络小说数量之多,题材之广,脑洞之大,不得不让人佩服。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去,像《琅琊榜》《龙族》《东宫》等等,但在没有统一审核标准的平台上,网络小说的良莠不齐真的很成问题。
在我心里,如果像余秋雨这样的作家能凭着自己的稿费登上富豪榜一个不错的位置,这个世界才是正常的,文化才是真正的繁荣。
在中国大多数人并不会把写文章作为自己的第一职业,因为这种没有绝对保障的工作不知道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偶尔文艺一下还可以,要是去让我长久的文邹邹的那可不行。我们现实,不是灵魂的贫瘠,而是因为我们不相信。我们不相信按照义务教育培养出来的自己是否真的具有独到的思想,我们不相信有一天能一篇文章流芳千古。我们不相信的东西太多了。
很多人写文,并不会觉对的终于自己的内心。准确的把握热点,及时的抓住时事重点,掌握好自己文章的尺度,了解好编辑的胃口……这些似乎成为了衡量一个写文章的人的基础标准。
记得有位作家曾说:热点抓好了是能力,抓不好,胡乱的蹭热点,就是失了职业道德了。而正是因为这些文章的作者基本都是附属产物,所以他们在面对自己文章的负面消息的时候可以轻松的甩甩手走掉。
当然,写文章者必然缺少不了笔战。彼此观念不同那是常有的事,但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像当年韩寒与山东作协主席那样精彩绝伦的笔战了。现在的作者,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人,一部分自觉作品无人能敌,一旦有不好的声音出现定是此人不懂鉴赏毫无学问。而另一部分人,他们或许在某些平台有些权利,又或者真的忠于职守守着社会主义的节操,一旦有涉嫌不积极的文章,或对于某些权威的挑衅,二话不说直接封杀。俗话说得好,人死了才最干净。那最后一种,就是如国宝搬存在的踏踏实实走路的作者了。
其实不用把论调放的太高,先为了自己去写写东西吧,每一个作者都需要读者,需要平台,需要一定的权威认证与标签,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可能去传播你真正想传达的价值理念。就像某位大师在文章最后爆了一句粗口,而被书评人认为是真性情的流露,而你把不积极的字眼夹入了文章,只会是受到横眉冷对。现在的文学圈就是这样现实,所以每位写手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很长很长……
假如你向往一个几乎完美无瑕的世界,那就去追寻吧,虽然这是与现实的博弈,虽然你可能会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