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节,我带舟舟没有上班,而Z先生的工地也迟迟未开工,于是我们过了一个相对比较从容的“年”。
恰逢村里耍社火,让从未真正目睹过社火的我大饱眼福。从腊月开始,村里的社火便拉开帷幕,乡亲们凑到一起,敲起震天的锣鼓,开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排练;心灵手巧的大妈们用五颜六色的彩纸裁裁剪剪,为社火做纸扎;而能干的大叔们也忙着制作耍社火的物件。正月初三,村里的社火表演就正式开始了,大约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与别处的社火不同,村里的社火是在晚上表演的,虽然村子小、社火队人员少,但从锣鼓号旗到狮船彩灯,一应俱全。远远望去,社火游行队伍里,点亮的灯笼在崎岖的山路上,蜿蜒成一条长龙,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在漆黑的夜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许,这是一年中村里最亮的晚上吧。灯笼上的图案各式各样,有腾飞的祥龙、有美丽的鲜花、有生动的人物背景,也有镰刀、锤子、星星的标志。
游行结束后,大家集中到村中心一个农家院子里,稍事休息后,便开始了一年社火中的重头戏——放花子、舞狮、跑旱船、舞蹈、扭秧歌、踩高跷……
放花子作为社火开场项目,成功地吸引了村里男女老少的注意力。几个青年举着细长的烟花筒,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里,在响彻整个山村的锣鼓声里,共同燃起那份喜悦,用这隆重的仪式,来迎接新的一年。
接下来是舞狮。村里的“老艺术家们”用结实的纸壳制作狮头,将其外表彩画成型,再以黄麻作为狮毛,缝缀于数尺长的布面上做成狮身。舞狮由两人表演,他们身着彩色服装,上身被狮头、狮皮所遮盖,前者舞头为首,后者随身作尾,在锣鼓的伴奏下上下翻跳,既表现狮子的活波,又表现出狮子的威武。
其次是划旱船,船身扎满花朵、灯笼,船体下方裙幔拖地,每只彩船由一人掌握,表演者将船身带动,作船游水上之飘逸状态。只见“船姑娘”掂着船从院子一侧迈着碎步走到院子中间,两个船夫拿着船桨在船身下面划动,船就左右、前后摆动,船夫还用方言大声地歌唱,至于唱什么,听不清楚也听不懂。我只顾看美丽的船和“船姑娘”的花衣服。船姑娘身着鲜艳的红衣,是一位大妈扮演的;船夫的打扮是白胡须,头上绑着一块白毛巾,腰里缠系着一块白布,黄棉袄和黄裤子。船摇一会儿后,就来一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圈,人群里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然后,村里年轻的女子们也不甘落后,身着彩衣、手持彩扇,随着《欢乐中国年》的音乐节拍跳了起来,动听的歌曲、欢快的舞蹈、喜乐的容颜,将社火表演带上高潮。
终于,轮到社火中最引人注目的节目——踩高跷,高跷一般用椽木做成二、三尺多长的长方形柱体,在上半部约一尺的地方按上一条横板,脚踩在横板上,上半部木腿绑在人的小腿上。表演者身着舞台戏装,或武生,或青衣,或丑角等等,他们脚踩高高的跷木,一个个怡然自得的神情,好似闲庭信步,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他们的高超技艺。
……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寒冬的深夜也挡不住乡亲们的热情。我们带着舟舟,不得不回去了。
这就是家乡的社火,我的家乡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社火表演是县城元宵佳节不可或缺的节目。今年,部分乡镇也组成了自己的社火队,春节过后,就在村里演绎,形成了平时很难见到的里三层外三层的观看场面。
社火源远流长,是一种我国民间传统的庆祝春节的活动,也是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集体娱乐形式。
家乡的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舞狮、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花鼓腔、秦腔等各类社火,都源于神话戏曲和民间传说。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火的内容也加入了精准扶贫、中国梦等现代化元素。
家乡的社火,基本上都是人们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活动,演出的节目由乡亲们自导自演,通俗的表情达意,自由的唱念做打,内涵丰富而意趣简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家乡的社火,使当地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让乡亲们的精神文化饱满充实,让老者焕发了青春活力,让年轻人体会到最浓的乡音乡情。
家乡的社火,是乡亲们迎接新春、迎接新年的盛会,表达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吉祥。
家乡的社火,在岁月的长河里,是一首永不老去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