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一个上午11点钟的不明媚有些昏暗的屋子里,我读完了这本书。
一瞬间的大脑空白,是的,故事结束了。
关于一个小镇,一个家,或者几个人的事情,的确在这个普通的时光里,依着他原本的轨迹,悄悄的画上结尾。
接踵而至的是内心巨大的空虚感,书中的小镇和固执的母亲,残疾的父亲,阿小,张美丽,厚朴,文展以及那片闽南的那片未知海岸,都将永久停滞在这里了。
即使想知道更多的故事,但也就到此为止了。所有的事物或人物都得到属于他们的最好结局,故事已经不需要继续了,所有的华丽的或者肮脏的皮囊,都会回归原点,决定那个皮囊的,只不过是里面的那颗心罢了。
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或许阅历不够,看不太能足够参悟这本书以及书名的真正含义,或许读的只是书的皮毛而已,书评我觉得是个人所想,精华还是要自己斟酌。况且对于书评这种事,我这个只读了皮毛的人还不敢妄下定论。说是随笔,自然最好。
读了一本书,就想写写啥,说说啥,唠唠叨叨的,只是自己开心而已。
读完后又翻到前面看序,对于李敬泽说的那几句话表示很喜欢。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着一颗心的羁旅。”
这让我对书名又有了新的了解,内心这块浑浊玻璃,也算是干净敞亮了些。
作者写了大概自己的前半生,形形色色的皮囊和未知的内心,但这些人的存在,给予他一些启明。让他皮囊不遵从内心时,照亮他,启迪他。
我总是觉得文中的母亲太过执拗,完全不顾家里的情况,在连父亲的药费都要付不起的关键时候,还要将家里的费用全部花费来盖楼,直到父亲去世,老房子将要拆迁时,她还要固执的盖第四层。我顿时有些看不懂这个母亲,就像一个倔强的孩子,柔弱的撑起整个房子的建筑,我也曾经在书本外默默叹息摇头,直到文中的母亲松口,她是为了父亲的脸面,父亲没来得及建完房子就残疾了,她要帮他,帮他建一个完整的,有脸面的家。
这或许就是爱情吧,为了另一个人的梦想去坚持和受苦,最终为的还是另一个人。有些卑微,又有些伟大,我无法比喻。
小镇的人都执着或者遂命的活着,或者与命运抗争,顽强的抵抗着,最终成功或失败。作者写道自己从小就想离开小镇的想法,他拼命读书,赚钱,现在拼命工作,他终于走出小镇。是的,他是走出来了,但是他还是在北京房屋的灯光下,写下了这本书的尾篇部分:回家。
人生兜兜转转,你曾经最想要去的地方,都抵不过你历经沧桑后说的那句——回家。
故事很好看,但关于这本书究竟要说些什么,我想我现在还是不太明白,但文章中有句话,我想这应该是很好的解释了。
故事中的每个小人物,都与作者共通着,执拗的母亲,为生活和病痛纠缠的父亲,爱炫耀的阿小们,为梦想操劳过度的厚朴,被生活打败的天才文展或者其他的皮囊,他们曾在共同的道路上扶持或嘲笑,在下一个岔路口挥手致意或者告别。无论如何,这是属于作者的人生,他们随已告别,消失在彼此的生命里,但最终彼此都能看见彼此,映照和温暖彼此,这是不变的。这是作者的人生。
就是一具皮囊打包带着一颗心,形形色色,千变万化,但请你不忘初心,不忘记那些曾经照耀过或者打击过你的人。对于此书,或许理解不多,但终究还是对我有些用处的。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