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何为语文?在中小学里教语文的老师基本上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既然这样,我认为语文可以理解为:是语言的文化,能让语言形成文字,再形成文章,在文章中能够升腾着文化的气息。
每次学生们考完试,在走廊里都会听见这样的声音:我就语文会,其他科都不会。我知道说这样话的学生,一般来说各科成绩都是不理想的。只是相对他自身来讲语文成绩能得及格左右,而其余几科可能都是十几或二三十分。与之相反,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会感觉自己语文不好,因为其他科能达到优秀的成绩甚至发挥好时还可能达满分而语文却很难达到优秀。
咱中国的语言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每个人来到世间的一刻起,就在这种文化里熏陶,熏陶十多年,任谁都能说几句(只要没有语言上的障碍)。这就是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语文也能自我感觉不错,能得几十分的原因。
不妨转过身,看看我们的历史,历史的天空里,那是文学家聚集之地,是文化的盛宴。虽隔几千年的流光,但文化的气息已透过时间的分子弥漫在我们的周围。
听苏轼的:游人脚底一声雷。看他的:满座顽云拨不开。寥寥数语,一幅雨前登高图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看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多么恬静的农家生活,山青水绿,山水人家绕。读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多么美妙的比喻,简直神来之笔,这些诗词时隔千年读来仍然是感同身受,每有激情我们还在借古诗抒今情,在先贤面前真是汗颜。在现在的娱乐界总能听到这样一句:某某只能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在文化界对于这些先贤又何尝不是呢?
读了书才知道,自己原来还不会用语文的语言来说话,才渐渐感到我们祖国文字的美妙与灵动,字与字可以随意的组合,任意的变幻,但演绎的内容却无法言说。“美”可以与“好”组合成“美好”,还可以组合成“好美”,同一个词语说时音调的高低表达的意思也有所不同,语文真是瞬息万变,深不可测,妙不可言。
现在感觉一天不读书脑空,两天不看书词穷,三天不读书语言如白水寡淡无味,一周不读书就要爆粗口了。
我越来越理解先贤们能够经历苦难但精神不倒的原因,因为他们有强大的文化底蕴来支撑,他们读饱诗书后,精神境界中的人格与外形完美结合,达到了正真的外柔内刚的默契,他们有了人身后精神上又有了人的修为,他们从书中悟到人身只是默默红尘中的过客,而真正能永驻红尘的是人的某种精神。
因此先贤们往往肉身在红尘中的最底层,而精神却在最高层,就行成了他们的不倒的人格,可谓:耐红尘,铸精神。
好的语言文字能让人明事理,铸精神,好的语言文字能让人辨是非,晓情理,在不幸中找到出口,在成功时沉稳练达。
请放下你的功利之心,修禅性,读文字,切莫与语文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