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乡愁永远成了乡愁

今天意外地看到了一则通讯,得知余光中先生逝世了。

又是一位大师的离开。杨绛、汪曾祺、周有光……当初从新中国走过来的那些文人们,终于到了相继离开的时候。但似乎都集中在了17年,这一年里见证了太多的离别,连朋友圈,都转发不过来了。仿佛是一个时代的逝去,随着那些承载着那个时代记忆与精神的人们,永远地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里。

以前某某先生还在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说,还有一些文人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精气神,可是如今,我们却无萍可依。

对余光中先生,当然最为印象深刻的是那首《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为《乡愁》临摹了一张简笔画


儿时的我不懂诗歌,但是觉得这首诗很好听,读起来琅琅上口,其中包含的感情又是那样浓厚。

那个时候的我们还密切关注着宝岛台湾的回归,两岸的人们读着余光中先生的小诗,诉说着相隔的乡愁。

我想,每个人的初中生涯都有着这样的印象,对于这首诗,对于这些话,对于这个诗人。

但归根到底,我不是一个爱读小诗的人,儿时仅存的那些诗意,在初中的时候几乎已经算是顶峰了。

后来,到了高中的时候,又有一篇散文收录进语文课本里——《听听那冷雨》。

犹记第一次读到这篇散文的时候的那种惊艳之感,我毫不意外地将其列为那本语文书里最美的一篇文章。爱它爱到什么程度呢?早读课的时候别人在背古诗背古文,我在读着这篇文章,里面的很多句子曾经被抄录进我的笔记本里,每每品味,都是一番滋味。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先生的文章,融合了现代散文的特点和中国诗词的古韵,透着浓浓的书卷气,透过文章你仿佛嗅到了千年传承的中华文化,你仿佛穿越时空和那些古人们对白,在冷雨声中睡去,不必醒来。

而那些情感,也透过纸间,与诗人遥相呼应,即使如今白发苍苍,前尘隔海,也依然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回到故地。

冷雨与古意

也许泛着淡淡忧愁的文字最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同理心,总之,很喜欢这篇文章,即使那么多年过去,看到熟悉的文字,依旧仿佛马上就能背出下文。

乡愁是所有经历过童年、少年和青年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有的一种共同的情感,无关年龄,无关地域。

就如现在的我,似乎早已开始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怀念起过去的点点滴滴。

高中的时候就写过一篇关于童年回忆的散文,彼时的心境就像是听着冷雨的那位主人公,古屋不再,可是还是要继续走下去。

可以说余光中先生对我之后的文风,仅一篇散文,就有着很大的影响。


可是说来惭愧,自那以后,几乎很少再看先生的作品了。我想我终究还是一个不爱读现代诗的人吧。

前几日,对,就是在前几日,看到一个大学同学还在发表读后感,那是一个爱读诗爱写诗的文艺青年,也曾出版过自己的诗集,恣意地释放自己的才华,令人艳羡。他买了余光中先生新出的诗集,读完后作了些许评价。那是最近一次我从别人言语间看到先生的名字。当时还在感慨许久没有读过这类纯文学的作品了,结果没想到过了几天就听到了这样的消息。

今天很多公众号陆陆续续发了悼念余光中先生的文章,底下的评论大多是祝福或者先生的作品摘录。才发现原来自己看的作品那样少,而看那些摘录,发现先生的散文原来也是那样出色,甚至有了买一本散文集看的念头。

但转念间又觉得有些难过——似乎每次都是在一位大师逝去的时候,他/她的作品会热极一时,也许大多数人也怀着与我一样的想法,或许是才知道慕名而去,或许是心怀愧疚留作纪念。有意义吗?也许吧。但我想,梵高生前一定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在他活着的时候被人认可,那些大师们,如果在乎这些的话,也必定是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一切。

当然,也许更多的,他们并不在乎这些,文艺作品的力量就在于它们可以穿过时光,只要能被更多人看见听见,并为人们留下些什么,就是它们最大的使命。

不管怎么样,有机会还是想拜读一下先生的散文,阅读,永远不算太晚。


难过吗?其实是有的。

尤其是想到先生追寻一生的故乡,此生也没有能够等到那一天,我想,还是有些许遗憾的吧。

二十年写就的乡愁,如今,成了永远的乡愁。

“2017年,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我们在外头,先生在里头。”

看到有人这样评论,觉得真是说到了心里。

死亡,永远是一个让人觉得难过的话题。

回想起之前看的《Coco》,我想,也许那部电影可以给我们一些慰藉:

只要这个世上还有人记得他,他就永远不会死去。

愿先生也在彼岸,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一直一直,写下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83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5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417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4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24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54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69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1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6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77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40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12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6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2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14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14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