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班,我业余时间喜欢在简书上练练笔,每天日更,写写简文。和优秀的简友相比,总有相形见拙之感。即便如此,我身边的朋友还有羡慕我的,说他们自己多少年不写文字了,说起写文章一句话都写不出。
今天读到杨本芬女士的一段话,很有感触,竟释然了,希望我的朋友们也能看到。
对写作根深蒂固的误解:只有了不起的人和事才是值得写成文字印成书的。我不能同意。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记述。除了“上层的历史和人物,还会有普通人的历史、民间的历史。”
人们天生是具备表达的欲望与能力的,每个人其实都能写出属于他的一本书。过于强调天赋,有时候阻碍了人们使用天赋。
写作则意味着自救。这是回归人的主体意识之旅,对生命有所觉知而不再是浑浑噩噩。当你诚实地记录和认识自我的生命,那往往意味着更多:你还记录了时代。那么这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做出的贡献了。
杨本芬,何许人也?她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在《红豆》《滇池》等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2020年,80岁的她,处女作《秋园》出版,如今她81岁了,即将出版第二部作品《浮木》,第三部作品也在撰写中。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让她颇受关注。
我50岁时开始动笔,比杨女士还早10年,很庆幸自己在知天命的年龄,倾诉的愿望是如此强烈,自说自话,心流心语。虽没有坚持经常,但每年也有几篇简文发布,从2021年开始日更,写文数量增多,并且认识了更多优秀简友,学习他们的精彩文章,曾经困惑自己的写作水平,波澜不惊,了无趣味。
看到文采飞扬、悟道深刻、语言精炼之文,自惭形秽之余,情绪瞬有低沉,好在性格开朗,积极向上,没有退缩,一直在简书上被优秀的简友们裹挟着前行。
杨女士的经历和话语,更像是一针强心剂:“写作意味着自救”“能回归人的主体意识”,“对生命有所觉知”“诚实地记录和认识自我的生命”……通过五年在简书的沉淀,尤其是今年日更以来,对此体悟和感受还是很深。
有些话就在你心里,你没有或不会表达出来。可当你看到这些话时,一下子就撞击到你的心灵。今天读到杨女士这些话,正是藏在我内心深处的话。
我们大多数人就是普普通通的人,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历史,那么,我们就沉静地记述我们的普通日常,个人爱好、心理感受、情感生活等等,不知不觉就记录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正如杨女士所说:“这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做出的贡献了。”
没有天赋的我,或者还有你,拿起笔,开始写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