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正经地在想这个问题。
与这个问题可以相联系的是我学习英语的经历。在初高中时期,对语言感兴趣的我学有余力之时在课外也在记忆着超纲单词。那时自觉鹤立鸡群的我唱着英文歌玩着外国的电脑游戏好不快哉,一种与众不同的满足感由心而生。但似乎自那时起我引以为傲的特长就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赞许或是关注,更多的只是与同龄人不同爱好带来的不合群。
这样的孤独际遇一直持续到现在。大学时期没有选择语言专业的我没费多少力气便考上了美国研究生。到了一个完全用不同语言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我有一种才尽其用的欣喜感,再度自觉我无论从口语、听力与写作能力都要强于我的中国同学们。然而一段时间的学习过后,我的成绩并没能比他们高出多少。
后来,来自一位我的教授邮件里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她让我去掉我所写的文章里“花哨”的表达,再把长句删掉,甚至让我缩减篇幅。
她说,论文里的写作要求就只有两条,简明扼要、逻辑清晰。论文并不是发挥个人写作才华的地方。
我是一个喜欢读故事的人。我喜欢不同故事里对不同人物不吝笔墨,反复描写的每一个细节,在命运的安排下似乎每一个场景里的每一丝每一发都要为笔者所倾注情感,文章的感情才会有血有肉。也因为如此,我讨厌议论文。我曾经认为议论文就是纯粹的以引经据典堆砌,靠空泛的谈论去引导读者的思考进而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我认为议论文的目的就是让读者接受笔者的思想,而不是如同那些故事里,客观地叙述着情感,让读者自己去判断每一个角色善恶与否。由此才有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
但时代,早就变了。我们写文章不再是因为语文老师的要求,写出一篇好文章也得不到老师或是领导的“全班带读”;作为读者的我们多半也不会因为想找到高深文笔的文章去进行拜读与学习。大多数时候,因为文章太多,一目十行扫视着标题的我们,被标题里的金钱数字、工作、青春、情感类字眼,甚至只是一个惊叹号或疑问号吸引了进去。
就算是非常讨厌鸡汤与议论文,认为文笔至上的我也不得不承认,我近期点击的文章几乎都是标题党内容。诚然,多数文章我都没有看完也不屑于点赞,但我仍然实打实贡献了阅读量。
而我同样在意着阅读量。我之前大概用了六七个小时反复删改倾尽心思,写下了一篇不到九百字的叙事类随笔。我起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标题并投了稿。于是我换来的是2的阅读量。
没有人关心随笔里的我是什么感受,也没有人对纯粹是我想写的内容给予关注。
因为作者,实在是太多太多。一篇文章如果不能在短短几秒间吸引人阅读,便会被下一篇淘汰;而吸引读者阅读的,要么是作者的名字,要么便是标题或图片,总归是轮不到正文质量决定的。
而成为标题党,用人与人之间聊天最容易引出话题的内容写文章,俨然成为了吸引读者阅读的捷径。
这背后同样藏着一个刻板的现实:在平台上写作的作者们,文章的阅读量以及点赞、评论数已经成为了衡量文章的唯一指标。只有别人想看你的文章,之后一切关注、互动、学习甚至变现才有实现的可能。
没有阅读量的文章在如今年代,终究只是孤芳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