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是毛病非常多的人,傲慢、浮躁、不诚、好色、脾气不好等等,后来他能为师为将为相,成就从何而来? 立功立德立言,他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参加完读书会的你,相信心中自有答案
历史上坚持记日记以修身的人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可能是曾国藩。现存的曾国藩日记,始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止于他去世当天,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时间跨度长达34年。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在北京当官,追随当时的两位理学名家唐鉴和倭仁,按照儒家的修身方式进行个人修炼。倭仁是一位蒙古族学者,字艮峰,以日记的形式修身,在当时就已经非常有名。唐鉴曾对曾国藩讲:“近时河南倭艮峰(仁)前辈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向曾国藩推荐倭仁的日记修身法。
《曾国藩日记》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一日提到,曾国藩求教于倭仁,倭仁“教予写日课,当即写,不宜再因循”。在倭仁的指导下,曾国藩从此也开始了以记日记的形式修身。
读曾国藩的日记会发现,他对自己的日常所作所为的记录非常简略,主要记的是和修养有关系的事情。特别是曾国藩年轻时候的日记,有很多深刻反省的内容。比如某天没忍住怒气,把家里的仆人骂了,反省。比如戒烟失败,复吸,自我批判,从此一辈子没抽过烟。写日记也是为了体验对自己错误的心痛。
当然,反思自己错误的时候也会心痛,但你想的时候的心痛,和你写的时候的心痛,绝对不是一个档饮的。所以,记日记所能达到的效果,和反思绝对是不一样的。
日记是古人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通过日记的形式逼着自己对一天的行为进行反思。不要记流水账,那没有用,要去反思。今天我处理妥当的事情就不用记录到日记里了,哪件事情处理的不妥当,就需要记录下来,并反思自己当时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采取了这种不妥当的万式?究竟是什么原因干扰你做出正确的决定呢?反思,下回才能做对。还有,今天白天做了哪件不应该的事情,记录下来,反省、自我批评,并反思这件事反应出自己的哪些毛病,自己需要改正的病根儿是什么。
曾国蕃从年轻的时候开始记日记,一直到死,主要目的是锻炼自己的心性。所以古人有一句名言,“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那你是否好奇过曾国藩以及那些大儒们的日课都在反思什么呢?
日课从静坐后开始反思,从道德,事业,福报开始,具体来讲:
道德层面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其中自爱(廉,耻),爱父母(孝),爱兄弟姐妹(悌),妥当(义),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礼),办事情尽心尽力(忠),诚信(信),从这八个方面进行省察克己。
事业从---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如格物,具体从三方面练习:
1,今天接触的是些什么人、办的是些什么事?
2,今天所做所为是否妥当、完美
3,你的欲(目的)达到了吗?
福报----有善念,善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善念:有善念才有善行。
2,惜福:知足常乐。使惜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3,惜福是对大自然的尊重。
当然,日课只是一项,我们记日课实为修身: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曾国藩日记》摘录:
(1)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九日:晡时,赴小珊处。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礼人以敬,何至人有慢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漫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若此?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2)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醒早,沾恋,明知大恶,而姑蹈之,平旦之气安在?真禽兽矣!要此日课册何用?无日课岂能堕坏更甚乎?
(3)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廿七日:又说话太多,且议人短。细思日日过恶,总是多言,其所以臻多言者,都从毁誉心起。欲另换一人,怕人说我假道学,此好名之根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