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在日子上来看确实早了一点,据说是由于上一年没有闰月的原因,今年没出1月除夕就过完了。
今年春节来的早更是给工作的人们一个错觉就是感觉1月份的工作太紧凑了。企业一般在1月份做年终总结、表彰、评优、年会等这些年终事务,如果春节来的早,就要在春节前要完成这些工作,导致了原本一个月甚至是一个多月的工作要压缩在20几天之内完成,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这几天我和公司同事们都有一个感触就是,虽然距离春节仅剩几天,但还是那么忙,除了看到楼下有人拎着春联的纸袋子,其他丝毫没感觉到春节即将到来的气息。早在以往的这个时点上,我们都开始放松休息了。
虽然同事彼此见面时偶尔会一起慨叹一句:“快过年了哈!”,但语音落下,还是感觉提不起兴趣,动不起来。
是春节来得太早了么?我记得小时候刚刚进入上一年阳历的12月份,就开始不停翻看下一年的日历,就是为了专门找到除夕的那一天。如果发现明年除夕在1月份,不用漫长等待到2月份,那会非常兴奋。
现今留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夕,代名词就是“团聚”,“好吃的”,“穿新衣”,“放鞭炮”。
然而,现在通讯发达了,物质丰富了,有些味道却无从寻找。团聚不用等到过年,平时手机都可以视频聊天了,想和谁见面,就是一个屏幕按钮那么简单;好吃的不用等到过年,现在要是论伙食水平,天天都是过年;穿新衣不用等到过年,想穿天天都是时装周,时装周的档次早已经甩开过年几条街了;放鞭炮不用等到过年,因为有些地方已经禁止燃放了,等到过年也没用。
我们心中原有的期盼,现在都早已经常性满足或者变成无法实现的事儿了。
今天晨会,我看到两个同事在玩支付宝的集福字。支付宝集福字已经不是一个新鲜游戏了,但我却从这个游戏上却闻到了一丝过年的气味。因为“福”字,只有在一年当中春节这个时候,全民才这样地大张旗鼓地提及。集福字借着春节临近的时点和场景,把大家拉倒一个共同的游戏中来,稍有难度又不至于让人“望福却步”,由此产生了共同的话题。
这不就是春节的一种精神再生吗?由原来的个人物质追求型转变为大众精神共享型。
春节我们已不期盼物质上的享受,但精神上的寻求归属还是会应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