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易经.系传》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文字很多时候难以将想要表达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因而,对于《论语》的解读,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孔子。
这次学习《论语》的目的是通读一遍,之前几次的学习,由于字句难理解,上下文联系少,都半途而废,没有学完。这次通读论语,不去纠结某个词、句子到底哪种解释更正确,或是谁的解释更权威,这也不是我这种业余爱好者研究的范畴,这次学习更侧重于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论语》给我们哪些引导,如何减轻我们的焦虑。
《论语》的第一章《学而篇》已经学完,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做事之前要先做人。人做好了,很多事情也就随之成功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句子,这句话里比较重要的一个字是“学”,这里的“学”跟现代人所理解的不一样,不是学习学校里的课程,或是英语、计算机等某项技能。《论语》中的“学”,大部分是指学习礼(各种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 所以学习完了,要“时习之”,要经常不断地演练,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很多人都说,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我的一生,就是你没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子的本就在于孝悌,就是孝敬父母,本立了,人们所追求的道,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古时候的人们都追求一种道,但道是什么,又怎么去找,那论语就告诉我们本立道就出现了。 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跟一个人相处,就要看这个人是否孝敬父母,如果不孝敬父母,那他对父母的态度,也会最终反映到你的身上。
最近家里一个长辈得了脑淤血,行动不便,自己的媳妇、儿子都不愿照顾,长辈的妹妹看不过去了,妹妹把他接到自己家照顾,可是儿子不但不感谢,反倒怕姑姑(长辈的妹妹)照顾爸爸,以后跟自己争家产,把姑姑一顿拳打脚踢。 这个儿子在自己的生活中,没有朋友,没有事业,而且打人事件发生后,家里的亲戚纷纷表示以后跟他断绝来往。
写文章的人,都在问我的文章为什么阅读量低,我的文章为什么不是爆款。先不要想这些,先把该做的做好,每天坚持写,保证阅读量,打磨句子和文章,写出对别人有用的文章,那你的文章自然而然就成爆款了。本立,基础打劳,根扎下了,道就应运而生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小孩子,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对待他人像跟自己的兄长一样相处,寡言少语,诚实可信,还在提升自己的仁德。这样的人,在业余的时间就可以学文了。这里的“文”相对于“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内在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内涵”。内在的修炼好了,人做好了,在来学外在的“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一个人孝敬父母,对工作竭尽全力,与朋友相处,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然平时我们没有看到他拿着书本学习,但他也已经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