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在家中行十三,杜牧的诗中,每一个他喜欢的姑娘,也大都在十三岁左右,这其中前因后果无以考证。所以,在我的心中,杜牧也叫杜十三。
01
唐武宗会昌四年,杜牧在黄州刺史的任上已经两年有余,作为唐德宗时期时任宰相杜佑的孙子,杜牧虽然依旧背负着与牛李党争中牛僧孺过往甚密的猜忌,但由于黄州远离长安那个是非之地,已入油腻中年的四十二岁的杜大人,在这两年多的外放生涯里,日子过得倒也还算轻松。
黄州为荆楚要塞,六百年多年前,曹刘孙三家曾屡次兵戈相见于此,两百多年后,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别号东坡的苏轼,在因言获罪被下放于此后,还将错就错的,误以黄州的此赤壁为彼赤壁,而写下了享誉古今的《赤壁赋》。作为一个同样久负盛名的,写作风格峭健,而又不失风华流美之致的官宦文人,身处于黄州携带着历史硝烟的江河山川中,我们的杜大人也决不能不在古往今来的灰飞烟灭里畅吟诵和,他率先感今怀古,写下绝句《赤壁》,诗虽短,并也没有苏东坡《赤壁赋》的壮丽恢弘,但仍极显冷峻,且又不失温情。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其实在那首诗的情境下,未必杜牧就真的捡到了残断的折戟铁销,由此也就更谈不上引发认出前朝痕迹的磨洗辨认。当杜牧放下刺史的官员身份,以诗人的身份来吟诵时,那首诗歌的重点便无异议地放在了后两句,表面上,他写的是如果东风不厚待周瑜,也许历史就要重写,但实质上,到底杜牧还是一个风流多情之人,他用了二乔被锁的比喻,心心念的终归是美丽的女子。
单看诗歌,杜牧在性格上表现出来的分裂状态非常明显,他的诗,只有两种类型,一种冷峻,一种香艳,他可以大喊“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却更喜欢轻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一个人能有多风流,就能有多正经。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杜牧。
02
唐武宗会昌四年九月,朝廷的一纸调令,杜牧再次迁调,去往池州,黄州刺史变成了池州刺史。地理位置上,虽然杜牧离京城又远了些,但离江南水乡却又近了很多。池州在如今的安徽境内,妥妥地紧靠着金陵和扬州,距离苏杭也就在咫尺之遥。
江南,是杜牧人生中最重要的地理名词,在杜牧的诗句中,有关江南的金陵、扬州也曾多次出现。唐文宗大和八年,当时已过而立之年两年有余的杜牧,接受了时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邀请,从长安南下扬州,成为了封疆大吏的掌书记。也正是在这段供职扬州的时光里,杜牧游历长江沿岸各地,怀古忧今,醉忆往昔。当然,去得最多的,还是往日南朝的都城建康,那时的金陵,如今的南京。
杜牧在金陵写下《江南春》,诗句近乎白描写实,略加点缀,却竟千古留唱。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当下,很多当代的评论家喜欢为这首《江南春》加上哀叹伤感的解读,想想如果杜牧知道了,或许未必会认同,甚至可能会骂娘,因为整个四句二十八个字中,全都是在描述杜牧眼睛里看到的画面,没有一个字的抒怀感叹,要是硬要为“多少楼台烟雨中”加上些朝代兴亡的做作,也许烟雨造成的朦胧是背上哀伤这口大锅的重要原因。
也或许,评论家们是受到了《泊秦淮》的魅惑。不过,《泊秦淮》这首诗本身并不魅惑,而是杜牧当时所处的情境由魅而伤。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后两句经典到在当下近乎无人不知,但不难看得出,杜牧喜爱夜蒲是不争的事实,秦淮夜泊,在千年的历史记忆里,本身就香艳诱人。
所以,多读读杜牧其他的诗,评论家们就会少挨些骂。
杜牧在牛僧孺幕下时,曾经有一个非常要好的风月酒友---淮南节度使判官韩绰。三十二岁的杜牧,初到扬州,孤身一人,每天除了完成幕僚的差事,就是吃饭睡觉。扬州那时早已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扬州,所以,杜牧和韩绰只要一有时间,就结伴夜蒲,夜夜笙歌,以致于后来扬州城内大大小小的青楼酒肆,几乎没有老鸨、姑娘和酒保不认识杜大人和韩大人的。
杜牧后来总结这段时间的心得,曾写过《赠别》: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写这首诗的那天,是杜牧奉旨从扬州回长安出任监察御史的日子,那一年,是大和九年。杜牧的这首诗,实在是彻底地暴露了他在扬州的风月情史。在得知自己要调任的消息后,杜牧在前一晚和相好的姑娘通宵把酒诉衷情,往日的多情在那晚却显得十分苍白,人不语,蜡烛燃尽至天明。与杜牧纠缠的姑娘那时才十三岁多一点点,豆蔻年华,含苞已放,走在十里扬州的离别路上,虽春风荡漾,但一路看到的每一个坐在珠帘卷起窗边的姑娘,都不如前一晚惜别的那一位好看。
大和二年,杜牧其实就已经娶裴氏为妻。那时的官宦文人,风流夜蒲,实在算不得什么。
多年以后,当杜牧夜蒲正酣,一手搂着姑娘,一手举樽斗酒,在觥筹交错迷离间,他突然想起了韩绰,一时间竟欲语哽咽,多少个和韩绰一起在青楼酒肆与姑娘夜夜笙歌、放浪形骸的日子,一幕幕的浮现在脑海中,他让姑娘拿来纸笔,写下了《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忘不了初到扬州时,没有朋友,无人倾诉,生活苦闷的日子,韩绰在那时视他为知己,带他出没于青楼娼家,让他忘记了烦恼,这样的日子,太让人怀念。想必杜牧和韩绰趣味相投,几无你我,所以,杜大人在诗中调侃揶揄了韩大人:韩兄,玉人何处教吹箫?
03
唐宣宗大中三年,杜牧以京官俸禄太低,无以糊口为由,主动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朝廷未准。
大中四年,杜牧升任吏部员外郎,得朝廷开恩,且升职加薪,可杜牧还是不满意,再次提请外放,这次他要求外放湖州刺史,连请三次后,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正统的历史学家们认为,杜牧主动请求外放,一是经济原因,二是政治不得志,但杜牧“性疏野放荡”,野史认为,杜牧一求杭州,二求湖州,都是为了姑娘,因为苏杭之地,历来婉约多情,杜大人自从在扬州、金陵多地风花雪夜、忧国忧民后,又向往了听人说来更好的苏杭。
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的幕下,任宣州团练判官。此间,他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于是休假去了湖州。在湖州,杜牧参加了一次竞渡活动,从千百人群中,慧眼独具地看中了一个姑娘,杜牧大赞其国色天香。当时已经三十多岁的杜牧,请求姑娘的母亲把姑娘许配给他,可无奈当时姑娘仅十余岁,婚配尚过早。于是,杜牧与其母以十年为期,相约十年后来迎娶姑娘。
杜牧成功外放湖州刺史时,时间已过去了十四年,当他回到湖州打听那个姑娘的消息时,得知姑娘已嫁人,生二子。杜牧叹岁月蹉跎,写成《叹花》: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而杜牧在湖州最大的一个念想,无疑是张好好。杜牧和湖州名妓张好好相识于大和三年,时年,杜牧佐吏部沈传师幕下。当时,杜牧已成婚一年多,虽已为人夫,但还是无法自拔地爱了色艺双绝的张好好,两人相互倾慕,缠绵辗转。但命运想来弄人,张好好被沈传师的弟弟纳为妾,杜牧虽为离任宰相之孙,但由于历三代,家道中落,无力反抗,二人绝缘。
此后经年,张好好被抛弃,沦为卖酒女,二人再次相见,举目泪下,杜牧完成五言长篇《张好好诗》赠予张好好。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再到后来,杜牧病逝京城,张好好至长安拜祭,坟前肝肠寸断,自尽而随。
杜牧在家中行十三,杜牧的诗中,每一个他喜欢的姑娘,也大都在十三岁左右,这其中前因后果无以考证。所以,在我的心中,杜牧也叫杜十三。
04
杜牧有年行至金陵,来到栖霞山,时至深秋,看见漫山遍野的枫树,红似火焰,内心澎湃,于是写下了《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风萧瑟中,杜大人明确的表达了一个临时光棍的内心想法,诗中充满了多巴胺,也让后人戏谑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