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对象(不包含美术高考,至于为什么下次有空说)大致分为三类,
接受艺术启蒙的孩童,需要得到美术审美、技能提升的美术从业者,拥有美术爱好的成人
相较于成人,孩子在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会更加坚韧,从耐心和持久性来说其实表现比成人要好,只因为他们心思单纯,相对少的在意自己当下的得失,并且知道那个上午(下午)我必须去学习,就跟平时的上课没两样。并且他们更知道一门课程的学习,不是三五天,学习是不断的重复,升级打怪。就像数学、语文、英语在学校那是天天上的。
尽管说琴棋书画被普遍人认为是培养“闲情逸致”,但仔细想想就会知道,精通这些技能的人,若把其背后的思维模式拿出来做别的事,一样是高手,甚至一上来就是“高手”,做事的节奏感,看事的大局观都是相通的。并且在学习其他技能时,他们能很快的捕捉到这门新课程的核心方法论和学习力。
如果我们以前没有过相似的学习经历,那我们看看在学习之初决定我们学习力的第一个要素是:
1、清晰知道为什么学?让自己保持住——“爱学习”初衷、习惯性优秀。
“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种说法,我也挺认同的,对某一些人来说,“优秀”就是刚需,观察那些优秀的人,若有机会与他们沟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态度,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否则,他们会很难受。我发现那些有旺盛求知欲并且能在一项学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人,他在学习另外一项技能时也是同样优秀的,很可怕,嘿嘿。
不论学习什么,学习的动力将是学习者的助推力。它包括为什么学,兴趣的浓厚程度,以及对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因为这份热爱的小火苗一直在扑腾,让我们觉得活着有意义,生命在绽放~作为一个想终身学习,并且终身受益的学生来说,我判断一件事,要不要报名去学习,只有一个标准:这件事情可以在长达十年、二十年中源源不断的有新东西可以学,如果是,那么这件事就得学,而且得立马学,刻不容缓。除了绘画,我还知道我对摄影、书法、视频剪辑、中医、写作感兴趣。这些兴趣都是在和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相关的,也处于变更中。
决定我们学习力的第二个要素是:
2、怎么学?让自己拥有所向披靡的方法论
常常被问到:“老师,你的素材图在哪里找的?”
这不是一个我告诉你答案就能挪用学会的能力,我跟很多人说过,因为现在画绘本是我的工作,所以大部分我找资料的网站是在Pinterest、ins、behance。但这个问题的要义是审美力,他决定了不是网上随便一张图都值得你去画,请你学会“挑”一下。当然审美不是可以很快锻炼出来的,我本身是有着很学院派的根基夯实上来的,这个学习阶段是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持续了整整十年。但是回看那十年我的审美,仍然觉得很狗屎~~哈哈。正如上篇文章所说,审美是美术从业者的天花板,他决定了你的高度。但好在,这个天花板的顶不是固定的,是一个只能往上升,不能下降的游戏模式。给了你我绝大的提升空间。
1、提高审美、获取新知识——眼高手低
找一个拥有好的审美的老师,或者多看。给大家一个大方向:国内的艺术,从明朝往前开始看,建筑、雕塑、绘画国外的艺术从前往后看,挑大师的服装、建筑、室内设计、电影、雕塑、绘画、绘本看,对版画、油画、水彩画、国画的基本技法和之间的差别多少能知道一点。
2、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
一定要在学习之初,给阶段学习的终点立一个Flag:比如我的速写人物课,时长三个月,给每个同学都立下了画一百个人物的目标。因为每周的作业都有12个人物练习,如果能够按质按量完成的话,十二周下来,抛开没发挥好的人物,肯定会有100个人物出来。
3、善于总结和复述,好的方法或者是方法论一定是自己从实践中总结的~
从事网络课教学两年多来,遇到了很多的同学,虽然大家的起步是相同的,都没过画画的经历,但是课后的作业却是千差万别,这件事情传达的一个信息就是“有的人有很好的学习力,
这里说一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小事,每周的作业点评时,我们班的慧慧同学都习惯性把自己的在做练习过程中的小秘诀抛出来,比如,上上周我们开始学习人物全身轮廓练习,很多人画对了头,就顾及不了脚,顾及了左胳膊肘,就没留意右脚尖,她总结出来的锦囊是:“我开始画了两个都型不准,画着画着就长了或者歪了,后来我就先定位、把头顶和脚底位置固定,再找中间对应的位置,再固定左右的区间,还有身体倾斜度,后面就只剩下连线游戏了,画起来就不容易错了”。
看到没有,这就是非常好的学习力,因为课上我给出我的方法和步骤只是一个参考,只“看”、只“学”、你却不“用”,你永远总结不来适合你的方法论。
4、善于及时反馈。
给予及时的反馈,我反复在课上强调,作业的练习,不在于这一张,而在于“下一张”(刚开始时一定要接受自己的笨拙,没有谁一开始就会很好)
只有尽快开始才会尽快度过这个笨拙的过程。有句话不是说“判断一个人逆商强不强大,就看他是否在做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坚持去做。”
比起上课所讲的内容,我更重视每周三小时和同学们在群里的互动和作业的批改。也只有你把老师所教的东西,应用起来,写写生,画起来,你才知道哪里理解了,哪里理解了但是画不出来。我们班的橙子同学上交的作业也是让我记忆尤为深刻的,上周的作业,她会把她个人的作画过程拍下来,每次都会提个五个以上的问题,哈哈~我很喜欢这样的同学,一直在思考,一直在主动寻找解决方案,我也是通过一次次和同学的交流和作业的信息我才能反思我的课程设计是不是不够完善。谢谢你们~
5、重复的练习次数
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从“入门到放弃”而不是“入门到精通”
绝大情况是我们低估了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所需要的重复的练习次数和低估了任务的复杂程度。
就拿画素描来说,你以为学习画线条是第一课的内容,学一节课就能画出画出漂亮精准的直线和曲线。但其实,第一节课要解决的往往是怎么“拿笔”的问题,如何画着不别扭,很顺手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是线条练习、才是重复性的用长直线画简单几何体、复杂几何体结构素描等等。后面我们还要学习构图、比例、透视、光影、体积、质感的表现等等这些东西的综合体。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
重复是从笨拙到熟练的唯一出路,很多人,学得快,放弃得也快,因为他们重复的次数太少了,所以根本达不到在神经元之间建立强关联的地步,当然也就没有机会体会到“功夫内化”的效果,可是,他们为什么总是那么容易放弃的呢,原因很简单,基于种种原因,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掌握,更别提熟练,精通任何一项技能了,事实上,你只要有哪怕一次学会了某项技能的经历就好了,因为在那个过程中,你很清楚自己是如何从笨拙达到熟练的,也很清楚自己是重复了多少次才完成内化的。于是,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会显得比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更有耐心。
最后我坚信:越是重要的事,越是必然有学习力和方法论存在,并且越是必然有更好的方法论存在,而且好的方法或者是方法论一定是自己从实践中总结的~所有看上去很专业的事情,其实都是指一个人是否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论。如果真的有,那这样的人干啥其实都挺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