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用“作家视角”这么厉害的词,只能勉强说说自己喜欢的“作者视角”。其实这个视角也大多跟自己的人生观有关。
我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真正讨厌的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慢慢没有了“好/坏”“喜欢/讨厌”这样非黑即白的视角,我反而很喜欢推敲那些看似不合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这些被我推敲过的行为最后成了很好的写作素材,在我的作品里,人物的变化性是要大于连续性的。毕竟,“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那些天生带着问题的人很感兴趣,他们的问题各有各的不同,但是每个人对自己的问题都有独特的见解。一般来说,人对问题的解读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把我们不理解的东西用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而我常常反思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如果我对他人的解读只能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那我会错过很多打开眼界的机会,比如看见那些不为人知的情绪,继而把它们真实的样子表现出来。
“作者的视角”为什么重要,因为它具备了一种传递真实的能力。有的人一写悲伤就是“嚎啕大哭”,一写快乐就是“捧腹大笑”,这么写不仅是单调,而且缺乏真实。如果一个作者对生活有深入的观察,那么悲伤必定有很多形式,哭不出来的悲伤是更值得被书写的,也是更难写的。
情绪如此,人性更是如此。坏人一出场未必就是“凶神恶煞”,好人一出场也未必“如沐春风”。“作者的视角”需要展示人物的多面性,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如果一个作者身边只有“好人”“坏人”,那么写出来的人物也就是孤零零的黑与白,他们的生活也是孤零零的黑与白。尼采说过一句话:“人认识自己到什么程度,他认识世界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他对自身及其复杂性惊奇到什么程度,世界之底蕴就向他暴露到什么程度。”作者的深度就是作品的深度。
如果一部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反思:“原来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子的呀。”那我猜它至少具备了某种说服力。至于读者能够相信多少,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总之,作者的那部分工作已经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