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才和专才,狐狸和刺猬
这个著名的比喻出自哲学家以赛亚·柏林——叫“狐狸与刺猬”。专才就好像刺猬,一门心思就只知道自己的一件大事,拿个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通才就好像狐狸,对各种工具都知道一点。
2.怎样成为一个专才
成为专才的办法,是“刻意练习”。但刻意练习并非对所有情况适用:
第一,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非常有限。
比如国际象棋就有非常严格的规则,在国际象棋的领域内,一个人的总练习时间能够解释他26%的表现。在音乐领域,练习时间长短能解释21%的表现;在体育中,练习时间能解释18%的表现。剩下的可能是天赋和临场发挥水平之类,也许还包含偶然因素。
而教育、编程、航空飞行这些更常见的职业,往往不像体育比赛那样有什么固定规则,发挥更加复杂,一个人的练习时间,居然只能解释不到10%的表现。
第二,环境局面越是可控和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越大;局面如果是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就很小。综合统计,在那些最可预测的环境里,练习能解释24%的表现。在最不可预测的环境中,练习能够解释的因素只有4%。
练习其实就是练习套路。真实世界里的工作套路并不固定,高水平工作要求你能临场发挥,要求你借鉴不同领域的见识,那只靠年轻时候的刻意练习,当一个方面的专才就远远不够了。
3.通才和专才贡献度比较
从二战结束开始的总体趋势是专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强,世界的确是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但是专才的重要性在1985年就到顶了,然后剧烈下跌。通才和全才越来越重要。
此后专才的作用保持了一段平稳期,但是2007年之后,又开始下降。研究者分析这很可能是因为现在有了互联网,专业知识越来越容易被认得到,专才的稀缺性进一步下降了。
所以现在这个世界恐怕是通才已经压过了专才。而专才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他们擅长的领域都是比较狭窄的,这种方向的不确定性比较低。那么结果就是竞争很激烈,而且如果你取得突破,别人会马上学过去。
4.通才更值钱
今天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需要很多专才,教育系统培养的也是专才,可是真正值钱的却是通才。尤其是领导职位,比如一个公司的CEO,就应该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才行。
有人调查了4500名CEO的履历表,发现他们总共从事过超过三万五千个不同的职位。研究者就考察这些CEO之前从事过职业的多样化程度,来判断这个人是“专才”还是“通才”。结果是“通才”更受欢迎。
“通才式CEO”的平均工资,比“专才式CEO”高出19% —— 相当于每年多100万美元。
如果是特别复杂的业务,比如涉及到公司合并、收购之类的技能的话,通才的工资甚至比专才高出了44%。
5.怎样成为一个通才
这是一个需要通才的时代。可是“练习”容易刻意,但是成为通才,似乎很难刻意。你很难抱着实用的目的学习广泛的知识 —— 到底哪个知识有用,应该在各个领域投入多少时间最划算,这种优化问题根本无解。通才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对付复杂问题和不确定的局面。
也许“什么什么知识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就错了。如果哪个知识都可能有用,那你最应该关心的其实你对什么感兴趣。真正的斜杠青年追求的不是简历上多几个斜杠,而应该是培养广泛的兴趣,把知识本身当成回报。
6.成为通才的5个建议
第一,别怕起步晚。什么“赢起跑线”,以自己家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会做小学二年级数学为荣,那是愚昧无知。各人的起步速度不一样,长大以后比的才算数。年轻时候是个宝贵的尝试期,别糟蹋了。
第二,要追求一个“匹配质量”:随时想想你是谁,你做什么。但匹配终究是做出来的。
“匹配质量(match quality)” 是经济学家提出的概念 —— 你是在“我是谁”和“我做什么”这两者之间进行匹配。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学生们宁可放弃那么多年学成的技能也要换个工作,说明匹配质量比早学一个技能更重要。而大学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是多给了我们几年的尝试期,推迟专业分工。
这些研究告诉我们,你的梦想来得越晚,它就越值得坚持;你的梦想来得越早,你就越应该考虑换个梦想。
“我是谁”,不是什么你夜深人静扪心自问问出来的。你必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才能*发现*你喜欢做什么,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是谁。而且答案可以随时改变。
第三,不管你的主业是什么,都要给自己留一个“刻意业余”的时间段。
所谓刻意的业余,就是专门安排一些时间去做一些自己专业以外的事情。有研究说,一般科研工作者的业余爱好水平跟普通老百姓没啥区别。但是学术水平越高的科学家,就越有可能在学术工作之外发展个什么业余爱好 — 而诺贝尔奖得主有诸如演员、舞蹈家或者魔术师之类业余爱好的可能性,比一般科研工作者要高……22 倍。
第四,要敢于跨界,大胆创新。在那些创造性强的领域,谁有多少年的工作经验根本不重要。
一般人看东西是关注不同点,而高手则善于发现两个很不一样的事物之间的相同点。类比思维的规律是,你能想到的类比越多,你的判断就会越准确;你能想到的类比越遥远,你出的主意就会越有创造性。
四种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立连接、混合练习、先测验再学习、设置时间间隔,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慢。你会意识到,输了现在赢得未来的功夫,才是真功夫。
第五,学习的目标不是把自己变成工具,而是磨炼智识上的健全人格。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知识分子不能把自己变成别人的工具,真正的学者得追求一个智识上的健全人格。杨振宁的父亲让他读《孟子》,那不是为了给搞科研做准备,什么“功夫在诗外”,而是为了培养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