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对学校管理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很真诚、很理性地批判。大快人心,心里很暖。
比如李老师在文中提到的“痕迹管理”,现在依然存在。比如说每上完一次班队课要上传照片,每学习什么内容要截图上传,投票签到等也要截图。确实,老师们都很多事情,现在是信息时代,一不留神就会错过一些工作。组织者只有叫大家截图,一来是查检哪些人没有完成,二是大家也图传上来,让没有完成的一眼就看见,督促其完成。但是,殊不知,这样确实又耽误了大家很多的时间,同时让大家习惯了弄虚作假。
记得在一个学校,校长说,不要做那么多其他事,每天找一个孩子谈心就很好,然后,设计了一份表格,让老师每天找学生谈完心之后填写。这个工作布置下去之后,很多老师说,又在搞什么形式主义。基本上的老师都是随便填一下表格交差。
近几年,我自己有强烈的愿望想每天找一些学生谈心,哪怕一个也好。我觉得我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实地了解每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怎样,他们缺什么,需要什么,针对他们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可能才能找到确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有部分孩子不完成作业,有些孩子学习兴趣不浓,目标定位不高等。
可是,为什么那一年,校长这样布置下去,却不能很好地执行呢?包括我自己,也没有产生很强的动力。
现在细想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校布置多了形式主义的任务,让教师们有了反感;二是布置这个任务时,没有让教师们真正理解这样做的用意,也就是不明白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我想,可以通过一些例子让老师很直观地感受到这样做的意义,触发他们的心灵,才能生发去做的动力。所以,一开始不要让大家填表格,先尝试着做,一段时间后,找一些老师来座谈,看看哪些老师做了的,有什么效果,可以大家分享一下,这样一来,没做的老师自然而然会受到感染,慢慢地也许就都做起来了。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只想着短平快的方法,其实,教育人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很慢的过程,你却要快起来,往往就会走入形式主义。我们带班是这样,学校管理同样是这样的。
比如,书中讲到的,让老师看李老师的书要写读后感,要考试一样,因为领导想尽快看到成效,想留下痕迹。这样反而让老师看到书就怕,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还有在国庆假期让老师学习“重要文件”,写学习体会,还有具体数字要求,根据级别来定等等。
这些任务的布置,我认为都是没有考虑清楚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布置这个任务,有什么作用,想达到什么目的,会对老师产生哪些影响,主要是不好的影响。比如会不会让教师产生反感,会不会破坏行政领导的公信力?等等。
由这几篇文章,我思考,学校领导真不能一拍脑袋就下达一个命令,真要考虑清楚前前后后的原因效果等。有一句老师间流行的话是:领导一句话,老师会做死。整体上说来,老师们还是很守规距的,上面布置下来的任务都会完成,但是如果不实的任务多了,应付的就会多,这种心态一旦形成,就容易让所有作务都是应付了事,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