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为政第二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是鲁国的大贵族。孟是氏,懿是谥,子是尊称,这种称呼是死后的叫法。此人也叫仲孙何忌。孟氏,即孟孙氏。孟孙氏是鲁三恒的一支。孟孙氏也叫仲孙氏,何忌是名。
三恒是鲁恒公的后代,除孟孙氏,还有叔孙氏和季孙氏,称呼是行辈分。他们世代为鲁卿。孟孙氏,孟是庶出的长子,有别于伯。伯是嫡出的长子。
嫡出的长子,照例当鲁候。孟孙氏,地位在伯之下,不能即位,只能和叔孙氏、季孙氏当卿大夫。地位是老二,也叫仲孙氏。(伯是嫡长,孟是庶长,下面是仲、叔、季。也许,庶长比嫡长年纪大,要特别标明是孟;年纪小,则顺排为仲。)孟孙氏或仲孙氏是老二的后代,叔孙氏是老三的后代,季孙氏是老四的后代。
孔子34岁时,孟僖子卒,死前留有遗言,说孔子是“圣人之后”,让他的两个儿子拜孔子为师。他的两个儿子,就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当时孟懿子只有13岁。
樊迟,樊须,字子迟。是孔门三期生,比孔子小36岁。喜欢种庄稼,挨过孔子的骂。
御:驾驭马车。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对“无违”的进一步说明,那么“无违”后面省略的就应该是“礼”,而不是父母的话或者父母的志。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武”是谥,“伯”是行辈字。他的名叫彘。
“父母,唯其疾之忧”:如果自己生病的时候能够首先想到父母会因此而为自己担心,自己担心父母的这个担心,为了不让父母担心,那就尽量照顾好自己,不让自己生病,这就做到了“孝”。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古人有孝养和孝敬两个词。孝不光是养,更重要的是敬。
子游是言偃的字,他是孔门三期生,“孔门十哲”之一,长于文学。
养:养活、伺候。孔子当时的人认为“孝”就是能养活父母。对此,孔子是不认同的。孔子认为除了养老,还要敬老,光把老人养起来,不敬老人,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上一章说的是对父母内心要敬。这一章说的是在父母面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光是替长辈办事,有吃有喝先紧着长辈,内心不敬,脸上不恭,都不能算孝。
先生:对应“弟子”,指父兄等。馔:吃喝。“曾”是“乃”“竟”的意思。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字子渊,孔门二期生。
孔子说:“我和颜回说一整天话,他都是恭敬领受,默而识之,好像脑子不灵光听不懂的样子。我留心观察(省)他课下(私)的表现,发现他也能领会要点,并且还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颜回这是大智若愚呀!”
听老师讲学,你老跟老师唱反调,能得老师喜欢?你比老师还高明,那你来当老师喽。好好听老师讲,别那么多质疑,别那么多问题,把时间尽可能都给老师,给老师营造舒适的氛围,让老师高兴点,多讲点,回去了以后自己领悟,温故能知新,这才是大智若愚。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视”“观”“察”意思相近,都可作“观察”“考察”“察看”讲。
“所以”是所言所行所做所为,“所由”是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所安”是这样说这样做的目的。
廋,sou,是“藏匿”的意思。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考察其原因,推测他的目的,这个人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呢?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