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音乐课要考试,音乐老师是语文老师兼的,他在音乐课本里随手挑两句曲谱,不是常听的那种,带着大家练习几遍后,每人单独唱,当场打分。
我当场懵圈了,本来就性格内向,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这下要唱歌,还是唱谱,心里有面鼓直敲打。
一心想着:千万不要第一个叫到我。
可是,怕啥来啥(据说这叫“墨菲定理”),我还是中招了——被第一个叫到。我的喉咙像填满了尘土,憋了半天,念字一样“唱”完那两句谱,已经忘了脸上挂着是怎样的窘迫。更糟糕的是,老师当场点评:“不合格,等其他人唱完,你再唱一次”。
我的脸蛋瞬间变得火辣辣,感觉所有同学的眼睛都在盯着我,嘴角还挂着无声的嘲笑。我低下了头,眼睛呆呆地看着那两行谱,身体一动不动,脑袋瓜却是异常活跃:一会儿自暴自弃,自己怎么这么不争气,别的同学都能一口气唱完,自己怎么就这么没用;一会儿愤愤不平,老师怎么就让我第一个唱呢,毕竟我都还没准备好啊;一会儿又浮想连篇,幻想着自己如果是班里歌唱得最好听的一个,那么,现在就可以开心地当个吃瓜群众,欣赏别人的窘迫与不安了;一会儿又回到愤愤不平,觉得老师不公平,刚刚那个“二呆”唱得也没比我好听呀,怎么就只给我“不合格”呢;一会儿又是局促不安,这下怎么办,大家都一次通过,只有我是唱了两次,还不知道能不能通过,下课后怎么和小伙伴们“好好玩耍”……
就这样,我像雕像一般,一动不动,一节课比一年还长。
我仍旧想不起来第二次,我是怎么“唱”完的,只记得老师说:“本来可以给你70分,但你唱了两次,只能给你60分。”
内心受到一万点伤害。
自此,对音乐无爱。
(二)
我读初中时,F4《流星花园》红红火火;读高中时,周杰伦《七里香》响彻校园;读大学时,乐坛百花齐放、中外合璧。我仍对音乐无爱,一首歌都哼不全,谁让咱小时候受过“音乐之伤”又一直吃着狗粮呢!
2009年的春晚,第一次听到《天之大》这首歌,缓慢悠长的节奏、朴实深情的歌词,加上歌手(毛阿敏)唱功了得和真情流露的演绎,我的内心一下子就被击中了。
此曲一完,我立即就把最喜欢的春晚节目投给了它。
当然,那个春晚,小沈阳的《不差钱》和董卿搭档刘谦的魔术受到热捧。
妈妈,月光之下
静静地我想你了
静静淌在血里的牵挂
妈妈,你的怀抱
我一生爱的襁褓
有你晒过的衣服味道
妈妈,月亮之下
有了你我才有家
离别虽半步即是天涯
思念何必泪眼
爱长长长过天年
幸福生于会痛的心田
天之大
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
天之涯
记得你用心传话
天之大
唯有你的爱我交给了他
让他的笑像极了妈妈
正如歌词,这是一首写给母亲的歌。除了说这是创作者专门给毛阿敏量身打造的外,我在网上查不到更多的创造背景,但我认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我带来的感动与共鸣。相信,听过这首歌的朋友,也会内心如我,像石投湖面般产生圈圈震荡。
记得高三“母亲节”时,班主任组织了一次小活动,让每位同学以“母亲是?”的句式,写写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大家轮流在黑板上写下想到的内容,其他人写的什么我都不记得了,有一个同学写的那个大大的“天”字却永远留在我心中。
母亲是天。
是的,正如那广阔的天一般,母爱遮掩着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角落,严严实实,小心翼翼。或许,也只有这个“天”字,能承载起母爱之深沉与厚重。
所以,2009年的春晚,有一首歌打动了我,它叫《天之大》。
所以,2009的春晚,我记住了一首歌,它叫《天之大》。
(三)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父母之爱以分离为目的,因为只有尽早让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的生命中分享出去,父母就越成功。
经常听同事说,中午要准备回家一趟,他爸说家里的龙眼熟了,回去摘点来吃;或者说,周末准备带母亲去医院体检一下,电话里她好几次提到最近有点头昏耳鸣、全身无力。当时,既有满满的羡慕与嫉妒,觉得同事离家近,可以随时回家看望父母,父母也可以随时出来看看他们,真的好幸福。同时,又有深深的无奈与愧疚,从小到大,自己一路求学就业,虽说与父母分离早已习以为常,但却时常忽略了对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哪怕是简单电话问候也不够多。
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当我们渐渐懂得这些道理,开始亲身体会与理解父母的苦楚时,我们与他们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是如此。
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
天之涯,离别虽半步即是天涯。
好想,现在就陪在他们身边!
我是园中摘蔬,如果喜欢,就点赞、关注哟!您的支持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