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上匆匆过去,起来迟了,什么事也没干,多年起早的好习惯也因为天寒和放假被破坏。自感惋惜之余,还好能进行反省,好不容易养成的习惯怎么能就这么付之东流呢。越是冷天越是对人意志的磨练,磨练之中心智也就成长了。怕冷,不是心智成熟的人应该有的态度。明天还得继续,越冷越要继续。
(二)
没事就回老家看看。
进村里老远就看见一堆老人在村里打竹篮的老人家门口聊天玩。看见我来,有人就对我妈说:“你儿子来看你了。”妈妈就很自豪地笑了笑,一边和其他老人聊着一边做出要往家里走的架势,因为她儿子回来了,所以要回家。而我一边走近他们一边同他们打着招呼。我没有急着往家里走的目的是告诉妈妈不用急着回去,和她的老伙伴们聊聊挺好,不用太在乎儿子。这些老人都站在屋外的稻场上,只有打竹篮的老人在屋内做着竹篮。他一会儿用手拨着竹篾,一会儿用工具敲着篾,忙得不亦乐乎。我走近他,和他聊了一会儿。他嘴里吸着烟,手头一点儿没停,嘴巴抽空和我说话,一点不耽误事。他的年龄比我爸大一岁,今年八十三,身体比我爸要扎实些,脸色也红润有光泽,估计和他经常做手边事有关。这又让我想起了刚刚路过四队的时候碰到的一个朋友的父亲,他今年已经九十二岁,却还用扁担挑着两桶青灰,把它倒在自家的山头上。我看到从水泥路到山头边的土路因为没干彻底,拍有点滑,担心老人跌倒,就让他别去,我来帮他。可他说不用,说没有关系,刚才是他自己挑进去倒掉的,现在可以拿回来。我见他不但自己拿回来了,还把两只桶放在一起,另一边用手压着扁担另一头,把桶背着。因为我们共一点路,我就放慢脚步,和老人边走边聊。言谈之中,我发现这老人话不多,有问必答,思维清楚,脸色还红润,无苍老迹象,真是奇了。我还听说,这老人在家里还洗菜切菜,媳妇回来只烧菜,吃完老人还帮着洗碗。当然,这朋友夫妻并不是非要老人做事,他们是顶顶孝顺的一对,这我知道。我想说的是,也许老人长寿,除了和子女孝顺,还真的可能和经常做做手边事有关系。做做手边事,既活动了筋骨活络了血脉,又调理了精神,很多的不顺心不顺气就在做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化解了~,这如同音乐家不快乐的时候弹奏曲子,画家作画,武术家行拳的道理是一样的。说到这个,又让我想起了我们一位退休在家的老前辈,他不吸烟不喝酒,退休后还常常装装小笼子,最大的爱好就是扎条把。白天扎晚上边看电视边扎,前天碰见了,还骑着个电瓶车到处跑,七十多岁的人了就是不见老。也许这又是一个证明常做手边事有益健康的例子。再远一点,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的关于长寿村的纪录片。说那个村子百岁老人很多,有些老人九十八九十九了,还自己种菜自己搞菜。其中有一位九十八岁的老人经常拿着木工工具做小板凳的事让我记忆犹新。由此可见。经常动动手确实有好处,特别是老年人想长寿的话。
(三)
回家之后,妈妈和我讲了许多话,话里有许多事,自家的事居多,也有家外的事。如三队的保安舅舅走了,年轻时那么健康强壮的一个人,说不行了就不行了。让妈妈感到惋惜的是,在最后的那几个月,保安舅舅不能吃了,弄得骨瘦如柴。那一米八的大个子,骨瘦如柴会是什么样子,真是不可想象,疾病太折磨人了。保安舅舅与我没有血缘关系,是因为他老家和妈妈的老家都在苏北,一起逃荒过来的,因此妈妈一直让我们喊他舅舅,平时不往来,但见面挺亲热,家里有大事一般有互动,所以,保安舅舅病了,妈妈经常去看他,陪他聊天。他走了之后,妈妈也送了丧礼,还说下午两点去吃答谢的丧宴。
保安舅舅我也很熟悉,他虽不是妈妈的亲人,但也和亲人差不多,他走了,妈妈肯定心里难过,对待亲人故去,不可麻木不仁,但也不能伤痛过度。妈妈的表现似乎还可以,我知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心里对待人有一个最好的标准——问心无愧。
怎么对待死亡,恐怕是人在达到知天命的年龄之后,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