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独立思考,就是摒弃“随大流”的观念。诸如:“随波逐流”、“从众”、“随大流”……这些字眼在我的价值观体系之中是贬义的、消极的。再者,从小被教育“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样的观念已在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不断提醒我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不要轻易听信别人。渐而,我把“独立思考”粗浅地理解成立了独自思考,通过自己独自思考做出和别人不太一样的决策,而这决策并不一定显得更合理。
最近,看了索罗斯对于“随波逐流”与“特立独行”的评判标准,对独立思考有了新的认识。像股票的价格,它是很容易受人们对它的预期及采取的行动而产生波动的。所以,每当面对随着人们的主观意愿转变而随之转变的事物时,特立独行往往是正确的。与之相反的是,从火车站下车,在不知道火车站的出口在哪个方向的情况下,跟随人流往前走是明智的。这是因为火车站已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的主观意志不能改变火车站的位置。评判是“特立独行”还是“随波逐流”取决于事物是否跟随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进而我发现,独立思考远不止独自思考那么简单。
瑞.达里奥在《原则》中着重强调的两个原则。一个是“保持头脑极度开放”的原则;一个是“极度逼近事实”的原则。我十分认同这两个原则,但是他提到的这两个原则我都没能做到。
实际上,我的头脑很封闭,我是一个坚持己见的人,极少接受身边人的看法和意见。对身边的人有一定的偏见:年纪相仿的人,大都关注的是游戏、娱乐,年长者也只是谈论一些没有根据的过往经验。我没有耐心去和他们交流,总觉得他们不怎么读书、不怎么学习,怎么可能狗嘴里吐出象牙。甚至一度觉得,整天和这么一帮人混迹在一起,想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却又怕被当做异类,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瑞在书中细致说明了,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好处。可能会发现自己思维上的局限性,交流过程中如若别人的观点和你不一致,试图理解别人。分析别人观点背后的逻辑,坚持这样会带来自己逻辑分析能力的提高。总之,头脑极度开放比头脑封闭要好的多。
说道事实,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可事实远远不止眼睛所能看到的。看不到的事实并不代表其真不存在,它们仍然会对最终结果产生作用。更可怕的是眼见到的往往只是表象,和真正的事实相差甚远。错看事实,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真实的事实是思考的依据,事实如果错了话,思考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学会靠推理,得出更多看不到的事实。某个决策对当下的影响、对将来的影响,对更长远的影响,是可以靠推理逼近事实的,基于这些推理得出来的事实可以评判决策的质量。如果得到的事实与真实的事实相差很大,往往是推理中某些因素没有考虑到,或者考虑不周,即思维上的盲区。极度逼近事实,就是极度消除自身的思维盲区。
我想到了青霉素发明的过程,从最初的偶然发现细菌能被霉菌杀灭,到青霉素能大规模生产及应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病人。这是许多人付出巨大努力的结果,是每一个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并作出一些创新。独立思考其实也是一种创新,不断挖掘更深入的事实,不断收集他人优质的思考拓宽自身思维的边界,在这基础上自行改良与创新,做出更好的决策或者是更适合自己的决策。“独立思考”是独自思考也不是独自思考,是“独自思考”,最终的思考决策必须是自己做;不是“独自思考”是因为在最终决策之前的很多步得从别处东拼西凑出来。
学会独立思考,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才能做到独立思考?其实就一句话,多学习,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学习。多与优秀的人交流,从交流的过程中打破自己思维的局限,思考别人观点背后的支撑逻辑;多读好书,一本好书往往浓缩了极好的思想;多思考,把信息加工处理变成自己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