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它不仅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肃穆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习惯。其起源蕴含着自然观念和人文精神,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人文节日。
据《礼记·月令》记载,周代时已有春祭的习俗。“仲春之月……命司徒,教民稼穑,祀先农以祈丰年。”后来,祭祀的对象由先农扩大到了“先王先公”。
到了唐代,清明节扫墓已经成了风气。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寒食……士女游乐,家家扫墓,修禊水滨,祓禊斋宫。”可见,当时的清明节已经具有了祭扫、踏青两大习俗。
宋代,清明节的地位更加巩固,节俗活动也更为丰富。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寒食……四野如市。……士女游乐……绮罗丛里,笑语喧天。”
明清时期,清明节的节俗活动更加盛行。扫墓祭祖成为最主要的活动内容,同时,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等民间活动也十分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包括祭祖、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踢毽子、打马球、插柳等。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肃穆节日。这个节日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