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奇遇:三访姜子牙

每一段历史,都是一个故事,与故事相遇便生成了一个新的故事。这里他是主角,我亦是主角,注定谱写一曲文山墨海的悱恻缠绵。

                        那年杏花微雨

天涯论坛,QQ社群热火朝天,似乎给了倾诉者一个自由的沟通知识的平台,所涉话题,总能搅动起阵阵唇枪舌剑。12岁,初生牛犊的年纪,意气风发,以一当十用,到处显摆自己的知识面,还沾沾自喜。

岂能料到,会踢到“硬石板”,成了一问三不知的“木鱼”。当时,在群里正舌灿莲花的高论《孙子兵法》,忽一长者点名问我,说:“军事、历史难道只剩下《孙子兵法》了?既然能够阔论兵法,那应该也知道《六韬》,今天一起探讨一下何谓《六韬》。”如实说,在他发问以前,我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本书的存在,顿时语塞。故此开始搜索答案,看到结果的刹那间,我沉默了……

那天空气很好,窗外细雨绵绵,杏花正艳。


                      踏破铁鞋觅书踪

自知道《六韬》,我就各方了解相关信息,执着痴劲堪比才子为一睹佳人芳容,深怕错过了遇见,只要有空就往书店跑,但书海茫茫不见踪影,次次扑空。找了6年,直到大学时才在学校附近书店遇见了“真人”。有人说,网络上什么都有,何必费尽心思找纸书,可我痴迷的本是一缕真实的纸张触感与墨香。也有人说,那就在图书馆借一本看看好了,干嘛非要花钱买一本呢?对我而言钟爱之书,好比良师益友,如花美眷,爱入肺腑,怎舍他离我而去,所以执着找了6年。


                    六宫粉黛无颜色

如愿买下《六韬》,回程途中我就迫不及待的开卷阅读,在文字的引领下,我在这方寸上走进了作者的宏图伟业中,仿佛当时与姜子牙对话的不是周文王、周武王,而是我。在这跨越时间与时空的对话中,字字珠玑,我俯身听教。2月中,曾经被我视若珍宝的一切书籍都受到了“史诗级”的冷遇,雨露均沾什么的,那是不存在的。

阅读第一遍的感觉,着眼处都是“治军、摆阵、领兵”,整个过程像是姜子牙在我思想深处展开了一幅冷兵器时代里的烽火硝烟图,那给你觉不要太爽。

 

                      诸子墨韵拜冕旒

之后,由于看完后一直意犹未尽,所以又重头读了一遍。此次感觉全然不同,不仅读出了“兵”,还读出“政”,也就是宋代大文学家朱熹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阅读的时候,我常常感觉拿的不是《六韬》,时不时的要翻回封面证实一下。二次阅读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远见与德性,而其中“韬光养晦”一词,更是助我解开了一个大大的心结,明白了它的重要性。


                  刻画在心,如影随形

处身社会后,渐渐的与这些经典渐行渐远,成了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所说的“为读书而读书”的一员,急功近利,只考虑职场需要,技术需要。第三次入境谈道,是我阅读新收入的《武经七书》的时候,起因是感觉似曾相识却又不尽其意,恰逢瞥见桌上《六韬》。

历经职场与职业的洗礼,重新与它交谈的感觉再度发生了新的变化,它的内容注重点似乎转移到了实用性上,简直是一部完美的企业运营管理手册,或者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职场处事宝典,使人茅塞顿开,欣喜万分。

读书像是与书中人促膝长谈,又像是和热恋期的恋人难舍难分。如今我读《六韬》,似入方寸文地寻访老友,姜子牙在等我,想来忘年交也大抵如此吧。

历史是前生的故事,我他相遇,则成了今生的开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