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余华这个作家。曾经笑着流泪读完他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书上的文字猛烈地撞击胸膛,令人久久不能平静。余华以善良热忱的心、,冷静客观的笔触,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揭露血淋淋的现实。而这现实 ,总是复杂地交织着残酷和温暖,冲动与冷静,热烈与枯寂。
《第七天》很是特别,跟他以往的作品有所不同。首先,这本书的叙述视角别出心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而“我”——杨飞,并非生者,而是已逝之人。在死后的七天里,杨飞的魂灵逆向穿行,见证着与他同样挣扎于底层的众生的悲欢离合。
第一天:殡仪馆里,市长在VIP贵宾区,富人在沙发贵宾区,穷人则挤在塑料椅遍布的大厅——分明是现实社会的冰冷投影。
第二天:重逢前妻。这位曾因“才干和野心”亲手结束婚姻的女人,死后却坦言:“我结婚两次,丈夫只有一个,就是你。” 这或许是对那平淡如水、却不可或缺的烟火相伴,最深刻的诠释。
第三天:忆起与养父杨金彪的点点滴滴。21岁的杨金彪为养育这个孩子终身未娶,日子清贫却温情脉脉。当他年老病重,杨飞辞职卖房,寸步不离地守护。父子情深,至情至义,即便阴阳两隔,仍在彼此追寻,渴望重聚。后续的旅程中,他还遭遇了更多人事。
其次,其叙述形式独具匠心:现实(魂灵游荡所见)与回忆(人世经历)紧密交织。杨飞的魂灵在另一个世界游荡,遇见形形色色的逝者,由此触发了他对人世的回溯。而诡异的是,这些遇见常常揭示出事件真相与当时媒体报道、社会传播的版本大相径庭:
邻居李月珍发现河中27具死婴上报报社,新闻却被压下,她随即遭遇离奇车祸身亡,连同她的遗体共28具最终神秘消失。
鼠妹因觉得男友欺骗自己不出面而轻生。真相却是男友照料完病父归来,得知消息,痛不欲生,竟卖肾只为给她买一块安息之地,自己却因感染致死。在寻找她的途中,男友最终抵达“死无葬身之地”——那如同桃源般的存在,无处安身的灵魂在此歌唱、相伴,彼此成为亲人。
余华惯于将人物“打出常规”,置于极端荒诞的境地(如死后世界),在这“非常规”的框架内,无比精准地映照出“常规”生活的本质——它的不公、温情、谎言与牺牲。
文本何其荒诞,又何其真实!世界本就不完美,我们在书中深刻感知、认知了这一点。然而,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这份认知,恰恰是热爱与改变的前提。世界,不正是靠着一代代人认清其残缺后,依然怀抱热望并努力修缮,才得以艰难前行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