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认知边界
人们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的初心,忘了从哪儿来,也忘了要去哪儿,甚至忘了自己是谁。
这时候,乔布斯说有一个办法,“如果你忘了你自己是谁,想一想你的偶像是谁,很有可能会提醒你,你是谁,你要去哪儿”
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人人都需要偶像,但偶像不在于你要崇拜他,而在于提醒你、给你一些笃定的力量,告诉你未知的方向当中继续往前走的大方向感
怎样寻找自己的偶像呢?有一个假想的实验的方法,也是我从乔布斯那里学来的。他说,“你做一个思想实验,假如你愿意用你十年的生命去换你穿越回历史的某一天,你愿意选择和谁共度一天?
我想了很久,大概在去年,我可以很清晰地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我愿意用我此生十年的寿命穿越回到古希腊,在雅典学园来听柏拉图讲半天的课程。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假想设想,代表了我的内心向往所在,应许之地。
乔布斯给了我特别多的精神力量,如果乔布斯说做出更完美的产品是他在世上禅修的方式,对我而言,讲出更好的课程就是我此生禅修的方式。
几乎所有人谈创新的时候,都会谈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等外围的创新方式。但今天,我想把这个方式逆转一下,从外向内所有的创新,你本性自足,何需外求
如果把我们内在的思维结构打碎了,就是创新,就像《六祖坛经》里那句讲了很多年大家也不太理解的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破界讲的是破内在的认知边界,为什么要破内在的认知边界呢?关于人类认知这个词,我们一直认为它是无形、无界,没有边、没有界的。但是关于人类认知,哲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奇怪的比喻。
索罗斯的老师卡尔·波普是科学哲学家的大家,他有一句很奇怪的话,“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
第一,他认为认知有框架;第二,我们不过是框架内的囚徒而已。
人类以为自己最了不起的是我们的理性认知,可这些哲人说,“不,我们是认知的囚徒。”
我特别喜欢《人类简史》这本书,它用大尺度、很通俗的语言来讲了几万年的大历,赫拉利说:
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走到另一间更大的监狱而已。
我在讲“无需外求”的意思,其实你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全在你的头脑当中,你只要把头脑当中的监狱打破了,就得到创新的真谛了,何需外求?
案例:从众效应
在我们认知框架里,有一个特别糟糕的思维障碍,叫从众效应。布鲁克·摩尔在《批判性思维》一书中提出“从众效应是扭曲我们认知的罪魁祸首之一”。
各位想想看,一个公司的CEO是怎么做决策的?通常有两种方式:
少数CEO是自己拥有第一性原理式的思考,想得很清楚很明白,做出的决策,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也不在乎他的对手怎么想。
但大多数的CEO会怎么样呢?D公司的CEO对自己和团队说,如果A公司、B公司、C公司都在做同样的事情,那么这个事儿就一定正确,我们应该做这样的事儿。
换句话说,我们绝大多数的决策并不是你真正由内做出的独立决策,而是周围人的决策对你带来的影响推动你做出来的。
请问在这一刻,我们所谓的理性精神哪里去了?我看到一段顺口溜,专门讽刺中国投资界的,大家可以一起听一听:
资金募集基本靠PR,判断风口基本靠媒体,
项目获取基本靠抬价,尽职调查基本靠审计,
风险控制基本靠对赌,投资勇气基本靠合投,
投后管理基本靠放羊,GP收益基本靠管理费。
我们再看历年的投资风口,很多人投了这个热潮,我们投资人觉得我自己没有投进去,就好像被这个时代所抛弃了,被边缘化一样。
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老师,也可以说是巴菲特的偶像,他说了两三个特别有意思的引喻,巴菲特经常引用。
有一个石油商死了以后要去天堂,天堂有个看门人叫Peter,这个石油商跟那个Peter说,“我想上天堂,你能不能放我进去?”
Peter说“我们天堂里各类人等都是有名额的,石油电商大亨的名额已经满额了,你要不去地狱看看吧”。
他说:“这样,你开开门,你让我从上面喊一句话行不行?”然后这个石油商冲着天堂里面大喊了一声“狱里有石油!”
这句话喊完后,只听扑通扑通,天堂里面那些石油大亨全都从天堂跳往地狱。这样,这个石油商就能去天堂了。结果,他却突然说:“大家都往地狱里跳,说明地狱里可能真的有石油,我也想去看一看”。
在日常生活当中,本质上我们的认知就是这样的,我们以为我们在独立认知,其实是周围人的认知在我们头脑里面的影射而已。
每个人都有认知边界,认知边界里最牢不可破的外在禁锢力量是群体信念黑洞。黑洞的能量质量极大,连光都出不来。我们生活在被禁锢在群体信念黑洞里无法逃逸,这就是人类认知的窘境。但反过来说这不就是创新的切入点吗?
如果你周围的人被禁锢在固有的思维习惯里,被禁锢在群体信念里,而你能获得一种探其究竟的思维方式,看破幻想,找到真相,独立判断,这不就是创新,不就是创新的究竟法门吗?
所以,是存在认知升级的,只有认知升级才能打破周围人群给我们铸就的认知边界,打破认知边界就是破界创新。
程维曾经讲过一句话,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他说:“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才是一个企业最大的边界”。
所以,作为创始人,甚至作为每一个职场人,每一个创新者,我给大家一个建议,每隔几个月都应该把自己的认知升级一下、抽象化一下、刷新一下。
但绝大多数人把认知升级这件事儿想错了,大家以为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叫升级,不是的。
认知结构决定你的认知能力,如果你在一个低水平的认知结构里,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是低水平的重复而已。真正的学习是提高、跨越你的认知边界,提升你的认知维度。
我们99%的人在99%的时间里,都是用感性思维来面对这个世界,即用眼耳鼻舌身获得的经验,来构成我们判断未来世界知识的基础。
如果你也在感性思维里,怎么能得谈上你有创新呢?
所以,首先要把自己从感性思维升级为理性思维,即用逻辑来判断外在的世界,而不是用眼睛看外在的世界。
但是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中间是非连续性的,是你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跨越过去的一大阶段。今天,只有理性思维才有可能在所处时代活下去。否则就像丛林时代,猴子不会用眼睛一样。
但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糟糕,理性思维把我们禁锢在认知边界里,这时我们必须对理性思维背后的逻辑方法进行反思,所以到了归纳和演绎这一部分,从日常的理性到了逻辑学阶段。
归纳和演绎也有它的结构性问题,这个时候我们继续升级就到了第一性原理阶段,到了哲学范围。
第一性原理是每个学科最根基的内容,也是我们迄今为止最了不起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认知一层一层升级。
认知升级有什么意义?降低认知熵增。
庄子说过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在感性思维里,我们用眼睛看待这个世界,有无限的经验信息,但信息大爆炸时代,你根本无法用更多的信息来解读这个世界。
怎么办?必须将其升级为理性思维。理性思维的一大工具叫思维模型,你可以用有限的思维模型对这个世界进行解读。
按照芒格的话说,是如果你会100个思维模型,你基本就有普世智慧了。100个思维模型听起来很吓人,但是你跟无限的经验信息比较起来,它已经大大降低了精神的熵增。
如果继续往下去升级,到了思维背后的逻辑的时候,人类最主要的逻辑就是三种,归纳、演绎、纯逻辑,又大大简化了。
归纳、演戏、纯逻辑再往下升级,最后到了一,任何事物的追逐,如果不到一就是不究竟的,一就是简一律,元起点只剩下一个了,这就是认知升级的步伐。
就像剥洋葱一样,绝大多数被禁锢在感性这个牢笼里,啪,打碎了,理性继续禁锢着你,这个时候同样再把逻辑啪打碎,最后就到了第一性原来那个思维之宝。
第一性原理极深刻,所以极简单,因而边界极远大。今天,我跟各位推演一下什么叫做第一性原理,以及如何建构第一性原理。
一、归纳法
首先我们讲归纳法,是人类日常当中能够运用的逻辑形式之一,它是人类最基础、最常见的认知方式,从具象经验中归纳抽象知识,即从特殊到一般。
我们特别熟悉的归纳有空间性归纳,就是在一个空间的样本,然后推移到所有的空间具备这个特性,这叫空间性归纳。
比如:在欧洲、非洲、亚洲看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全世界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又有时间性归纳,在我们过去的经验里,太阳从是从东方升起,所以明天太阳会继续从东方升起,过去的经验你会移植到未来去。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用简单的归纳推理。可以说,99%的人类知识建立在基于经验的归纳法之上。
创业者最擅长归纳法,比如你给投资人的商业计划书中的必然有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
为什么要做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背后的想法就是归纳法,你想告诉投资人:你看我过去一直昂扬向上的,所以我未来还会继续样昂扬向上。
我们今天科学界的研究方式,也是归纳法。不过科学界的归纳法有很多的条件的限制,比如独立可重复性。
就是你在你的实验室里按照某个流程做了一个实验,得出某一结论,你要把你的流程条件全部写出来,另外的人要在另外一个独立的时空里边按照你说的过程,重复独立的实验也能推出你的结论,这样才能证明你是对的。
但是,归纳法有一个大谬误,是休谟第一个提出来的:即使所有前提都正确,结论依然有可能错误。它表达的意思是归纳法不保真,就像前面说的黑天鹅。
王东岳老师在《知鱼之乐》中提到“你毕竟不能一一考察世间所有天鹅而使之穷尽。因此,作为一项证明,它完全是无效的”。
所以,今天科学界用归纳法的话,一定会加一个概率在后面,就是因为归纳法不保真,即它只能证伪,不能证明。大家你千万不要说过头的话。
归纳法是建立在连续性基础之上的,它有一个隐含假设。这里的连续性指时空连续性,即我在这个空间的规律和另外空间是一致性的。这才是我们看归纳法最大的问题所在。
所以,人类思维有一个阿喀琉斯之踵,一旦遭遇非连续性节点,我们的思维立即失效。
第一条曲线本身是连续性的,所以在第一条曲线之内,你尽情地用归纳法,最有效率。但从第一条曲线向第二条曲线的转折,是非连续性的,两条曲线的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你想从第一条曲线的均值来推第二条曲线,一定会出问题。
无论多聪明的人,当你看到新世界的时候,你只会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在第一条曲线经验越丰富的人,面对第二条曲线,犯的错误越大。
所以,克里斯坦森对组织转型提出过一个很刻薄的问题:
当你的组织开始从第一条曲线向第二条曲线转换时,除非改变企业管理层,否则让现有企业管理层改变心智到第二曲线这件事情,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
正是因为人类思维有阿喀琉斯之踵,所以才让独立小团队来应对新兴的曲线,和万有引力难以跨越是一样的道理。
这是一个初看起来无足轻重的抬杠式问题,但它却是我们人类98%概率会犯错误的根基性原因。
二、演绎法
归纳法有结构性的问题,当遇到非连续性节点时,我们怎么办呢?接下来,我们提供另外一种解决方式:演绎法。
哲科思维就是演绎法思维,它一言以蔽之,叫做“假设与证明”,先假设再证明。演绎法,就是对新逻辑模型的“假设”。
“逻辑”这个词几乎起始于亚里士多德,他一个人造就了逻辑学这一门学科,并且给了它一个有趣的定义:“逻辑”,必须是“必然的导出”。
逻辑,在古希腊人眼里是一个极高的词汇,他们认为逻辑比事实更真实,事实和事实之间是浅层次的,是非连续性的,是过不去的。但是逻辑和逻辑之间是必然的导出,符合连续性。
由于归纳法不保真,所以亚里士多德根本不承认归纳法,他只相信演绎法。然后他给了演绎法一个形式,就是我们以前都学过三段论:
所以的人都会死(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结论)。
大家请看这个推理,如果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是不是必然的导出?如果你理解不了这句话,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逻辑。
归纳法不能保真,即使前提正确,也不一定保证结论一定正确。但是演绎法能够保真,如果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正确。这是演绎发美妙之处,这就叫连续性。
关于归纳法和演绎法之争最大的争论就在于:逻辑假设在先还是实践在先?假设引导实践还是实践引导假设?
我想如果我不问这句话,你的内心深处当然认为应该实践在先。这是典型的“操作上的试错法”,典型的归纳法思维。
这种思维的好处是,从经验当中归纳知识,速度特别快,简单的逻辑推导就能做到。
但它的坏处是,由于你只在浅层次里面归纳,其实只是分类归类而已,你具有领域依赖性,是不可迁移的。
近代西方人是“哲科思维”,是“逻辑上的试错法”:逻辑假设在先,实践检验在后。这是典型的演绎法思维,也是我们特别不熟悉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的坏处是速度很慢,但它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叫可迁移性,一旦你在逻辑上导通一个共同的抽象概念,与此有关的一系列具象问题,立即全部化解。
案例:牛顿力学F=ma
牛顿提出F=ma后,跟力相关所有的问题一下子全都解决了。当牛顿提出F=ma的时候,他有没有想解决任何具象问题呢?他是从任何具像问题里归纳出这句话来的吗?
不。他是用纯逻辑抽象推理出这个规律出来的,进而把西方带入到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的时代。
▲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张首晟教授曾说过一句话:“所有大科学家都在用演绎法”。然后我就问他,“那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科学家在干嘛呢?”回答是:“帮我们收集数据呢”。
大家一定要理解演绎法的份量,但演绎法也有个结构性问题:不能证伪。因为它的前提来自于归纳法,所以,演绎法终极无效。
比如三段论中,所有人都会死是个大前提,如果这个大前提准确,结论一定准确。但问题是,你凭什么说所有人都会死?因为我们都没有见过永远不死的人,所以所有人都会死,这是归纳法。
所以演绎法也有隐含假设,演绎法也有个禁锢性,就在它的大前提之上。因此,演绎法的价值在于它的可保真性,而它的可保真性取决于前提的确定性。
但是,来自于归纳法的大前提不能确定为真,那么,如何保证演绎前提的确定性呢?
好像只剩下一个办法:你的前提必须是另外一个更高链条的三段论演绎推理所推导出来的一个结论。更高链条的三段论演绎推理有保真性,如果它的大前提准确,它的结论一定正确。
可是,如何保证更高链条的三段论演绎前提的确定性?同样它也不能来自于归纳法,还是只有一种办法:它的前提是另外一个更更高链条的演绎推理的结论。
▲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当然,演绎法的链条不能无限倒退,必须最终有一个自确定的元前提:第一性原理。
三、第一性原理
请大家一定要touch到第一性原理的份量,它为所有的演绎法提供了一个终极确定的大前提、大根基,那个力量有多大啊!
第一个提出第一性原理词汇的人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是一个根基性的命题,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违反”。
▲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第一性原理也是一个根基性的假设,换王东岳老师的另外一句话讲也是一样的,“真正理性化的思想系统,一般都会运行在一条基本原理之上”。
这句话在物理学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几百年以来的物理学家,一直相信这个宇宙有一个终极钥匙或者终极方程,那个方程可以把宇宙所有的东西都推导出来。
牛顿先提出了一把终极钥匙,,后来爱因斯坦说还有一把,量子力学说你说的还不对……
所以,到最后有新的人提出,一直在追寻那个最终的第一性原理,在物理学里叫大一统道理,指的就是第一性原理这种遵循方式。
▲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任何一个理性系统,都建立在某一条基本原理之上,我们称之为第一性原理。只要这个系统找到这个第一性原理,这个系统中所有其他细枝末节的问题都是可以由它推导出来的。
第一性原理是一种极为珍贵的思考方式,可以把我们的认知、精神的熵增那么大的信息量,缩减为一条。
大家记住一句话: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能否找到它,是这个学科成立的标志。如果这个学科没有找到第一性原理,证明它还处于待研究的阶段。
比如牛顿力学系统F=ma,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E=mc²,达尔文“自然选择”,亚当·斯密经济学“看不见的手”等等。未必那么精确,但可以大差不差地把这个味道跟各位表述一下。
如果你有志于当一个大科学家,你去研究学科里的细枝末节,还是像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一样,找到里面的第一性原理?
当然是第一性原理,因为一旦找到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演绎法就有了根据,与此相关的所有具象问题就一下子全部打通了。
比如F=ma+演绎法,你就可以解决经典力学的所有命题;掌握了E=mc²+演绎法、“自然选择”+演绎法,狭义相对论所有的命题和进化论中的所有命题就都解决了。
▲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所以,你能否找到你所做的事情的第一性原理,或者找到你思维最根基的第一性原理,几乎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现在,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找到系统的第一性原理呢?
我给各位提出一个新的词汇——逻辑奇点。第一性原理也是有根的,第一性原理本身在体系之内,它必须建立在体系之外的一条或几条逻辑奇点之上。
那什么叫逻辑奇点呢?它是不证自明的事实,或是更大系统的第一性原理。“奇点”这个词引申于宇宙起源之“奇点”假设,我们公认为宇宙大爆炸之前是“奇点”的状态,体积极小,势能极大。
但“奇点”根本没有任何信息,因为那个时候连光都没有,因而“奇点”是一个无法被证明,只能接受的元起点。只有接受这个元起点,才能推导出宇宙大爆炸这个第一性原理。
▲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那么,如何从“逻辑奇点”推导出第一性原理呢?我再给大家提出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堪称人类思维奇迹的方法论——公理化方法。用一个公式来表述,就是:
逻辑奇点+公理化方法=第一性原理
接下来先让我展示三个人类思维的奇迹:系统、第一性原理、奇点逻辑。
牛顿用公理化方法推导运动第一性原理经典力学,建立在惯性和引力这两个逻辑奇点之上。
地球为什么绕着太阳转?因为地球有两种运动的矢量。第一地球如果按照惯性一开始运动起来之后,它就要这么去运动。第二太阳对地球有一个引力,那这两个力合起来之后,地球就绕着太阳转了。
牛顿就用这一条解释了地球为什么绕着太阳转,以及苹果为什么落在他的脑袋上,全都解释清楚,把天上、地下合起来了。
达尔文用公理化方法推导进化第一性原理进化论,建立在个体差异——遗传变异,和生存竞争——自然选择这两个逻辑奇点之上。
那么,系统、第一性原理和逻辑奇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用一张图来具象的比喻一下:
第一性原理就像太阳,太阳有巨大的质量和能量,所以太阳会在它的周围形成一个巨大的引力场,这个引力场让它周围的时空都弯曲了。
所以,由于有太阳的存在,整个周围有了一个球,我本来想画一个球没法画,我画了平面在里面,它是一个球,太阳的质能越大,它的引力场就越大,第一性原理越深,你的系统覆盖范围就越大。
你把第一性原理的引力作用和太阳的引力作用合成一个去想象,这就是第一性原理和整个系统的关系。
在这个比喻之下,请大家再想一下:如果你想毁掉太阳系,怎么干?只有一个办法——把太阳给毁掉。
换过来讲,如果你想建设一个太阳系,怎么办呢?把太阳建设出来,整个太阳系就出来了,这是一种非常究竟的思维方式。
但是太阳它本身也需要有能量来源,要有一个逻辑奇点,所以我把它合起来放在二维平面里,其实第一性原理应该在这个圈里面的圆心,但我没有办法画。
所以,第一性原理是这个系统的圆心,而第一性原理又架构在一个逻辑奇点之上,这张图的重点什么呢?怎么区别第一性原理和逻辑奇点呢?
第一性原理是系统之内的,整个系统可以抽象化为第一性原理,但逻辑奇点是系统之外的,逻辑奇点只能给定,它是个假设,是个前提。
▲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因此,第一性原理既是我们追求的最高水准,也是通往更高水准的思考方式,它具有自指性,就是自己把自己找出来那样一种思考方式。
所以,所谓破界创新,就是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更大尺度的第一性原理的过程。
我在说什么?我在回应开头的人类认知囚徒的问题,用第一性原理来超越各种限制,最后达到第一性原理那个范围之处。
▲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四、公理化方法
如何建立一个系统?不要总从细枝末节着手,要去建立系统的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就是太阳系里的那个太阳,那如何建立第一性原理呢?公理化方法,首倡者是欧几里得。
回到几千年以前,如果我穿越回柏拉图学园,我会看到柏拉图学园门口挂了一个牌子: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如果你没有用几何训练过你的思维方式,你根本没有资格去听柏拉图讲课。
相传欧几里得讲学的时候,有一个学者问他说,“欧几里得老师,我学习几何学有什么用呢?”结果欧几里得暴怒,“你到我这儿想来学有用的东西,你简直是对我的侮辱”。
我们今天想学以致用,而古希腊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学习本身就有目的性,学习本身就有主体性,它不是我们原来传说当中测试房子、测试耕田之后总结出来的学问,而是独立存在的抽象的几何学本身,根本不是为了使用。
欧式几何的伟大思考方式是建立在以几个公理为基础,然后使用我们刚刚介绍的演绎法,建立了整个几何系统。
这个系统所依据的只是几个虽然没有加以证明,但是看起来相当明显,并且合乎人类经验的假设。这几个“不证自明”的假设叫做公理(self-evident)。
这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思维方式,我希望一点点把你引导到那个路径上。
比如欧式几何五大公理:
公理1: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很重要);
公理2:等量+等量,其和仍相等,;
公理3:等量-等量,其差仍相等;
公理4:彼此能够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
公理5:整体大于部分。
还有欧式几何五大公设:
公设1:两点之间必可连一条直线;
公设2:直线可以任意延长;
公设3:已知圆心及半径可作一圆;
公设4:凡直角皆相等;
公设5:平行公理。
公理是不能被证明的,只能当做自明的逻辑奇点。比如第五公设平行公理,它说过一条直线外边有一个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跟原来的直线平行。
在这条公设背后,还有23个定义,比如“点是没有部分的”,“线只有长度没有宽度”,“一线的两端是点”,“面没有高度的,只有长度和宽度”,“圆心到圆周所有的线段相等”等。
全部的基础到此完毕,然后以5个公设、5个公理,23个定义为基础,使用演绎法,一共推出了48条定理和467命题,建立了整个几何系统。2000多年过去了,今天全世界的初中依然在使用欧几里得的教材。
我们回忆一下欧几里得的第一个命题:在一个给定的有限直线上,做一个等边三角形。
以B为中心,以AB为半径画一个圆,然后以A为中心,以AB为半径画一个圆,两个圆交点处是C,连AC,连BC,证明完毕。
多么简单,但这个过程完全没有意义。刚才那个过程我们只是直接给出结果出来,每一步我都没有给出交代。貌似聪明,其实只是小聪明而已。
王老师有一句话对我影响特别深,“一切学问都是证明系统,但凡没有证明的东西,都是虚假的东西”。
什么叫证明?我又回到亚里士多德对逻辑的定义,叫“必然的导出”。如果你翻开欧几里得的第一个证明,他是怎么证明的呢?纯逻辑证明,这种精神叫欧式几何的公理化精神,是程序的证明。一共分为7步:
现实、直觉一定是非连续性的,只有在理念世界里才有可能是连续性的,欧几里得的伟大功绩是他给出了一个超越现实非连续性的方式。
所以,我们怎么理解欧几里得呢?欧几里得的巨大历史功勋不仅在于他建立了一个几何学,而且在于首创了一种演绎发思维方式:从为数不多的公理出发,推导出所有定理和命题,从而构建了整个几何体系。堪称人类思维的奇迹。
有这样一个说法,西方印刷版本最多两本书,《圣经》和《几何原本》。换句话说,《几何原本》就是科学界的《圣经》,所以如果我们不阅读《几何原本》,或者说没有接受过欧几里得公理化思维的训练,你连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课的资格都没有。
你以为欧式几何只是几何,其实欧式几何是哲学。没有欧式几何及其公理化思维,就没有从哥白尼到牛顿等人的科学革命。
案例1:笛卡尔
笛卡尔受欧式几何公理化方法影响非常大。他一直在思考,能否把公理化方法引入到哲学中,为人类整个只是大厦建立一个数学般确定性的根基。
这个想法本身是非常了不起的,虽然他最后的结论是失败的,但也找到了一个根基,叫“我思故我在”。
这句话也成为整个形而上学的第一性原理,于是哲学从古希腊的本体论转向到认识论。
案例2:牛顿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跟《几何原本》一模一样,也是找到基本范式,一个命题一个命题地推。他利用引力假设、惯性假设,推出它的经典力学、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的努力用功可以从他个人图书室里最多折角、最多破页的一本书中窥知,这本书就是,这本书就是《欧几里得几何学》。
《思维简史》一书中说:牛顿有一个助理回忆,“我只见牛顿笑过一次,就是有人问他为什么居然会有人想研究欧几里得”,不过那是蔑视的笑。
▲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如果你没有公理化思维、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你根本不足以谈论高级问题。
案例3:达尔文
我们所有人认为达尔文讲生物学可能因为他是个生物学家,他眼睛看到了,所以他回来推演出这个东西出来。事实不是这样的。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讲了这样一句话:达尔文“非常娴熟地”运用假设演绎法,根据观察构成假说,然后再根据进一步的观察来检验这一假说。
我看了达尔文自己写的《达尔文回忆录》,他自己说“《物种起源》一书从开头一直到结尾,就是一篇长篇论证”。“中学时代,一个家庭教师教我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我清楚地记得,在得出清晰的几何证明方法时,我就十分心满意足”。
这跟刚才欧式几何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一样的。
案例4: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甚至就直接建立在非欧几何的公式之上,我看过爱因斯坦自己写的一个小册子,开篇就写,“亲爱的读者,您大概从小就熟悉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宏伟大厦了。但如果有人问,‘您说这些命题是真的,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他说这些命题是真的是什么意思?爱因斯坦如何理解公理化思维?爱因斯坦说理论家的工作可分为两步:首先是发现公理,其次是从公理出发推出结论。哪一步更难呢?
第二步只要有“相当的勤奋和聪明,就一定能够成功”。至于第一步,如何找出可作为演绎出发点的公理,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这些所有大家的努力、勤奋之处,都在于找逻辑奇点,狭义相对论的作者说了这句话,“有了两个逻辑奇点之后,爱因斯坦用高中数学就导出E=mc²了,把我气坏了,我用大学学的数学也导不出来”。
▲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各位,公理化方法是人类思维之美的巅峰!没有欧式几何的公理化训练,就没有科学革命,它是训练顶级思维的一种教本。
请务必touch到第一性原理和普通思维方式的巨大区别。假如你从小就浸润在这种思维方式里,你的今天会否有所不同呢?
我们每天总觉得世界是变化的,就是因为你沮丧、你焦虑、你抑郁、你彷徨,你睡不着觉,就是因为你没有找到变化背后不变的那个东西。
王东岳老师说:“我们的孩子特别习惯于刷题,他们被训练成全世界最快的计算器,却从来没有人教我们的孩子如何思考!因为那些老师从小学习的时候,他的老师也教他如何来刷题,没有人教会他如何思考”。
你很少会见到一个教几何的老师告诉你说我没有在教几何,我在教哲学,应该是从来没有过。但有一次在中国科学家的大会上,两派科学家在争论,说中国未来能不能出现大科学家?
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那个会上杨振宁老爷子在现场,会后有人悄悄找到他,询问他的观点,杨振宁说,“如果我们像现在这样,技术、机器、仪器继续发展,像日本人一样获得研究型的诺贝尔奖没有任何问题,但出现大科学家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源于我们的思考方式”。
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再来想一想任正非老先生最近的呼吁,“我们缺乏基础理论的学习,我们缺乏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你才知道作为一个企业家的任正非,他的格局有高。
五、人类文化基因
全世界只有一个第一性原理吗?不,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但系统是有层级之分的(大系统和子系统),因此不同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之间也有层次关系。
就好像生物学里的总和属之间关系一样,比如开普勒行星定律,有人说开普勒是行星立法者,行星怎么转,开普勒说了算。但后来发现开普勒的行星定律只是牛顿力学推出来的定律而已。
牛顿力学是更大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但最后爱因斯坦发现牛顿力学只是在一个人类尺度的空间里的一个相对基石而已。所以,相对论又变成了一个更大尺度的第一性原理。
因此,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第一性原理随之也有自己的作用范围,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第一性原理是绝对普世通用的。
第一性原理对人类文明意味着什么?
我们做一个类比,第一性原理就是“人类的文化基因”,人类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有这些符合简一律的理性概念组合搭配,构建起人类精神体系中的基础性“文化基因”,并通过这些文化基因的发展、扬弃或变异,终于逐步促成了人类精神的代偿增长和演动进化。
如果允许我说几个迄今为止特别重要的人类文化基因,比如泰勒斯的“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毕达哥拉斯的“数”,柏拉图的“理念论”,老子的“道”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第一性原理,珍珠上的珍珠。
我们现在做人类基因组计划,但是为什么没有人类文化基因组计划?或者换句话说,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个第一性原理的组合呢?
我非常尊敬的已故教授张首晟做过这个思想实验:假设世界末日到了,诺亚方舟上只能够携带一对动物和一个信封总结所有人类知识,那么你们会写下什么呢?只能选第一性原理,而且字不能多。
他选了什么呢?哲学类选了“原子论”,数学类选了“欧式几何”,生物学类选了“自然选择”,经济学类选了“看不见的手”,政治学里选了“人生而平等”,但他是物理学家,对物理学比较偏爱,于是选了三个公式: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熵增定律。
所有这些都是各个学科的第一性原理,如果不了解这些元知识,就是今天的文盲。所有的文化基因当中,最高级别的就是世界观级别的第一性原理。
迄今为止,我们大尺度看宇宙物演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物理化学阶段,一言以蔽之,叫“粒子变构”;第二阶段是38亿年的生物阶段,一言以蔽之叫“基因变异”;第三阶段才是智人阶段的“逻辑变革”。
从以上三个阶段看,我把《新科学世界观》列出四条来:物理学机械论世界观,生物学进化论世界观,复杂性科学涌现论世界观,哲学物演论世界观。
我讲的是整个根基的新世界观,它有什么意义?如果你学习了这些东西,你可以大胆地基于这些世界观级别的公理,建立你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或者直接可以把它视为你的第一性原理,它足够保真了。
我们讲“哲科摇滚,点亮创新”,也是这个道理。
接下来请各位认真思考一下,你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或者你人生最根基的信念是什么?如果你现在不知道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这本身也是一种回答。
其实你即使不知道你决策的最根本信念是什么,也一定需要一个东西推着你。而那个东西大多数可能性是来自于周围在你身上的投射。
但是与其让别人主宰你的根基,为什么你自己不思考一下,找到你的第一性原理呢?
最后用芒格老爷子的一句话送给各位:商界和科学界最有用的古老法则有两步,第一步是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是一生非常严格按照这个道理去行事。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