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个美美的假期,我回来啦!
回顾假期里,最幸福的事,莫过于陪陪家人、聊聊家常、或沉浸在喜爱的书籍中。
在与家姐闲聊中,谈到她身边的一位姐妹,在感情中不大顺利,婚姻出现裂痕...
聊到最后,我们一致觉得——女人,还是得多读点书啊!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你读过的书,沉淀的是你的思维深度和认知高度。
庆幸这些年,没有让自己荒废,无论是向内求还是向外探索,身体和灵魂一直都在向上生长。
阅读,已成为滋养自我最好的方式。
出于好奇,今天查阅了2024年阅读报告,惊喜地发现,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量较上年有所提升呢!
2023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40本,合计为8.15本,高于2022年的8.11本。
从这个报告上看,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喜欢阅读的。
从阅读习惯上看,很多人在自己的家里读纸质书;更多的人在办公室里,甚至是在上下班拥挤的地铁上,在手机上读,用耳机听书。
尽管现在读书不再局限于纸质,有着来自各种媒介与其他快乐之源的竞争;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读书,但始终来说,阅读,仍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需求。
同时,我也看到了另外一种现象——大多数人出了学校以后,就再也不读书了。
的确,进入社会后,我们都很忙,忙着工作、忙着谋生、忙着育儿、忙着处理一些关系。读书,没工夫,没时间,没精力呀。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放弃阅读。
相反,在这种高压环境下,阅读或许是心灵唯一的一片净土。
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更是心灵的疗愈场所。一杯咖啡,一本好书,可以让人暂时逃离喧嚣,找到内心的平静。
既然我们都知道了读书有用,那么怎样才能在日常忙碌的间隙看一些书呢?
《向上生长》的作者在他的书中提到一种方法,叫“抢占式”,这是个操作系统的专用词汇,什么意思呢?
他说到,早年发现最难的事,就是开始培养一个新习惯。
比如,有点闲工夫了,准备看会儿书的时候,转念一想,要不先玩一局《绝地求生》,等游戏结束,又转念一想,要不看几个抖音小视频,跟朋友聊两句,再去看书也不迟。
每天都这样把时间耗尽了,每天也都抢不到看书学习的“时间片”。
后来,他强制要求自己每天一定要看两页书,看完两页再干别的,就这样,每天都能抢到看书的“时间片”。
以这种方法,他用了两个月时间读完了一套《英国史》。
可以看到,当你一旦拿起来书,一切就都有了可能。
而我,年轻时也未能培养起阅读的习惯,尽管深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但却始终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未能真正付诸实践。
直到35岁左右,当我的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我接触到生涯规划,并逐渐意识到生命平衡的重要性。
我们的生命旅程,终究是为了追求个人和家庭的幸福,而个人成长则是所有发展的基石。它不仅影响你的认知,还决定你对事物的看法和决策方式。
可以说,阅读是个人成长中成本最低的一种途径。
从一开始的一年读5本,到10本、到20本,现在的我,每月读完2-3本书已成习惯。
这个阅读习惯的养成,刚开始我采用的方式——参加线上读书会。
一群人在一段时间里,比如2-3个星期,共同阅读同一本书,每天设定20-30页的进度,并且在完成后分享各自的读书心得,不限制字数。
通过这种方法,一本又一本地攻克,真的很有成就感。
这里有一个小窍门,可以帮助你战胜懒惰。
也就是,在制定阅读计划时,不要太为难自己,每天给自己设定的小目标一定要小,跟自己先妥协了,行动就变得容易了。
你或许会说,我也有阅读习惯呀,我喜欢看言情小说,或喜欢科幻小说。
只不过,此读书非彼读书。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有59.2%的用户选择听书产品只是为了“调整情绪、安抚心灵”、“轻松娱乐”和“打发时间”。
这样的读书,除了放松和自我娱乐之外,并没有太多实际益处。
事实上,那些热衷于阅读各种类型图书,尤其是非虚构类作品的人们,才是真正理解并热爱阅读的人。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哲学家培根在四百年前的话语,即便是在今天这个充满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的时代,也依然适用。
当然,这并不是说娱乐文学毫无价值,我们可拨出一部分时间去涉猎其他领域。
否则阅读就仅仅成为一种消遣,与玩游戏、刷抖音也没啥区别了。
写在最后
当你把注意力放到自我成长上,并通过阅读书籍来丰富你的内心世界时,生活中的情感难题,或许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关于读书的一些个人思考,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