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老师认为,与其他外部资源或者个人因素相比,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因此在书中,他将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那些时代领航者的经验,以极其睿智的方式阐述出来,为你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值得深度思考的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视角。
这本书已经看完很久了,让我印象最深是是以下几点:
1.克服玻璃心:重视长跑的能力
20年前,我们很少说类似“玻璃心”这样的词,但今天我们经常会听到“玻璃心”“伤不起”这类的话。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似乎真的脆弱到了不能受一点儿伤的地步。玻璃心是如何养成的?这和我们今天过分强调起跑线的重要性有关。
很多家长和老师不断地告知孩子一朝落后、永远落后,孩子们一且遇到一点不顺利,暂时落后了,就害怕得要死。用不了多长时间,孩子的心就变得很脆弱,成了玻璃心。
如果我们的家长和学校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在人生中长跑的意识和能力,一时的失败或者落后原本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在起跑线理论的指导下,学校和家长所做的,一方面是继续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小心翼翼地为孩子保驾护航,最后大家都变得输不起。
今天,当大家都在试图抢先跑出去几十米,或者都在训练那种有爆发力而没有耐力的短跑时,聪明人不妨练就一颗永远摔不坏的强大心脏。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自己总是能够不断坚持地跑下去,即使跌倒,也能不断爬起来。如果还能够一边跑,一边欣赏路旁的风景,那就更好了。最终跑到终点的会是这样的人。
2.论运气:问心无愧是我们唯一稳得的报酬
如果一个人能在成功时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上天安排的命运,在厄运中泰然自若、看清自己,或许更容易等到时来运转的时候。
既然我们认同了运气的重要性,也就不必对自己太苛求。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有好的方法、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或许运气会降临到我们头上。但是,如果我们努力了,运气依然没有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用约翰·肯尼迪的话安慰自己:“问心无愧是我们唯一稳得的报酬。”因为我能做的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3.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
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能够获得,而缺乏这三样东西,后天再获得的难度就非常大了,而它们的缺乏其实和穷没有必然联系。很多人在说,现在社会分层了,我们的孩子没有了机会。其实机会总是有的。
贫穷可能会在短期内使物质条件差一点,但是并不影响父母在见识、爱和规矩上培养好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做到这些事并不难。反之,家里富裕,孩子也不一定就有见识、有爱心、守规矩。因此,对家长和对我们自己来讲,小时候的贫穷不是将来孩子不能成功的理由。
4.不做选择的幸福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奚恺元教授从幸福学的角度,给出了一种我认为颇为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印度人缺乏选择的状态,以及不选择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帮助了他们的精英在公司里取得成功。
印度的种姓制度远比中学历史教科书里介绍的复杂得多。虽然按照一种划分方式,印度人被分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个阶层,但是在每个阶层内还有进一步的细分,不仅有横向的划分,还有纵向的划分。全部算下来,印度不同的种姓有十几层、几十种。在任何社会里,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总是比较少的,因此高种姓的子女找配偶的选择余地就特别少,这就如同日本皇室可选择的婚配对象非常少一样。印度人一旦结婚,无论男女,基本上只能从一而终,因为虽然没有离婚限制,但是离婚后再选择的空间就更小了。因此,印度人对婚姻基本上就是认命的态度。
接下来的问题来了,这种半包办的、结婚前彼此缺乏了解的婚姻能否幸福呢?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印度人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并不比美国人差,同等收入水平的印度人,幸福指数远比美国人要高。在美国的印度人,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和整体幸福感要远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离婚率则在各个族裔中是最低的。
印度人对婚姻没有选择,只好更仔细地经营他们的婚姻和家庭了,反而比那些只注重选择、不注重经营家庭的美国人要幸福得多。
人的幸福感和成就的取得,却不是来回来去选择的结果,而是在没有多少选择时深度经营的结果。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不选择反而获得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
5.西瓜与芝麻
为了拿免费的东西打破头。
为了省一元出租车钱,在路上多走10分钟。
为了抢几元钱的红包,每隔三五分钟就看看微信。
为了挣几百元的外快,上班偷干私活。
为了“双十一”抢货不睡觉。
为了一点折扣在网上泡两个小时,或者在北京跑五家店。
这些人的问题不仅在于时间利用得非常没有效率,更糟糕的是他们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追求。人一旦心志变得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走到越来越高的层次上。
糟糕的思维方式和衡量价值的标准,决定了人不幸的命运。
除了眼光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捡西瓜更是要有能力的,它不能靠运气,而是需要长期培养才能获得。我们在职场中的每个人,与其把心思放在赚小钱上,不如把它们都聚焦到一点,练就捡西瓜的能力,让自己从同事中脱颖而出。
6.做事的诀窍:少做事
庄子很多睿智的思想不仅植入了我的思维中,而且也是我行动的指南。“做减法”就是我从《庄子》中学习到的一种智慧。
我做事的诀窍(如果这也算是诀窍的话)恰恰和大家想的相反,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
每当别人问我:“怎么才能每天有更多的时间做事情,或者如何能够抓紧时间?”我总是告诉他们:“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因为你已经很抓紧时间了。你需要做的是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少做事。如果你想通了很多事情不做其实也无关大体,就不要去做它们,这样你就不会天天忙忙碌碌了。”
既然我们的生命很有限,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就应该是少做事情、做好事情。在低水平上做很多事情,花两倍的时间只能获得两倍的收益,但是如果把时间集中起来将事情做得比别人好,两倍的时间可以获得10倍甚至更多的收益,这就是我常讲的捡芝麻和捡西瓜的关系。人有一个弱点,就是见到小便宜想去占,很多利益舍不得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