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在咖啡店碰到一位母亲,她带着孩子走到冰淇淋柜台前。
母亲问:“你要吃哪个口味的?”
孩子说:“我要吃榴莲味的”
“有巧克力味的”
“不,我要榴莲味的”
“我吃过他家巧克力的,很好吃。我觉得你肯定会喜欢”
“我不想吃巧克力的”
"你看看周围谁家孩子吃榴莲味的冰淇淋啊?乖,听妈妈的话。老板,来一个巧克力味的冰淇淋!”
简单粗暴的对白。全盘否定孩子的自主选择,还擅自愉快地做了决定。仅仅是因为:我吃过,我觉得好吃,我认为你也会喜欢。
我为这个孩子难过,因为如今是一个冰淇淋,以后就会是安排报考的学校、安排工作、安排相亲、安排人生。这样的父母非常想参与到孩子的人生中,就算未来他们的孩子已经成年,或者为人父母。他们对孩子个人生活的界限太过模糊,常常忘记自己的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和自己的阅历。很多人将孩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赋予了很多自己的期望和愿景,并将自己强加给孩子的意愿辩驳成爱。因为爱你,所以我帮你选择的这条路不会害你;因为爱你,所以我才会管你的事;因为爱你,所以我才帮你做决定。
父母用自己的人生来帮孩子定义人生,用爱捆绑孩子成年后的人生,即使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孩子也将无处可逃。
模糊的界限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深受其害。父母会觉得自己付出辛苦,一旦孩子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开始反抗,要求有独立的空间时,这些父母甚至会通过自我的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对方服从。孩子会在一次又一次妥协中,发现自己的个人空间逐渐被压缩。
常听说美国人家庭纠纷很少,究其原因竟是因为美国家庭的界限感很好。他们十分注重保护各自家庭成员的个人风格、自由空间,很少将个人意志强加给家庭成员。而在中国,往往是兄弟姐妹各自成家,却还要侵犯各自的生活。诸如某位亲人再婚,家族原有成员就会因怀旧而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几年内都对新进成员有偏见。更有甚者,干脆直接干预家庭成员再婚的决定,直到搅黄为止。一些孩子也会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不允许父母离婚或者再婚。表面上看,这是家族成员为积极维护原有家族完整性做出的应激反应,但实则上却是在侵扰家庭成员的私人生活。有时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多年的兄弟姐妹会因为干涉彼此生活,闹的互不相见。
冬天里的刺猬为了取暖,便紧挨在一起睡觉,但是它们中间会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就是心理安全距离,也是彼此的界限。家庭理想的界限应该是彼此独立、互相鼓励。有“我”的自主性,也有“我们”的归属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仅人格健康,拥有健康的主体意识,也会拥有高自我效能,能够很好的爱人,也能够很好的爱自己。
最好的爱,就是拥有清晰的界限。